◤会员文:新闻视野◢ 老千3招 直捣人心 防骗3式 三要三不要


整理报导:潘有文
图:互联网、123rf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各国的反诈骗皆在与诈骗者门智,各施各法。从若口婆心的教育到立法儆戒罪犯皆有。
只要老千、诈骗者还在,反诈骗就是无止尽的路,唯有揭穿更多诈骗技俩,不断教育民众提高觉醒,才能降低民受诈骗的几率!


大马警方于去年委任国内104名具影响力的艺人、网红、运动员等名人当“反诈骗大使”,向老千宣战。
未料诈骗集团不甘示弱,竟反过来冒用这些名人的肖像和名义,开设虚假社交媒体账号和专页,企图诱骗或唆使粉丝加入投资计划,或参与其他商业活动的群组!
接连“中招”者除了网红和运动员,也包括影视艺人和企业界大佬等,如我国羽球传奇拿督威拉李宗伟、99 Speedmart便利店创办人李良华、成功集团创办人丹斯里陈志远的千金陈雪铃、大马导演张吉安、本地艺人黄明志、温力铭、“大马钢琴女神”李元玲、马铃薯叔叔关志庭等等。
老千都是紧抓人性行骗,但是诈骗禁不起查证。不论诈骗集团如何利用人性弱点、使用什么方法行骗,只要民众不贪、不怕,记得先查证事实,就能免于被骗。
骗术自古就有,早期诈骗集团利用人性贪念及慈悲同情心诈财,现在则透过不同手段,包括冒用公权力、假造绑架案,使民众心生“恐惧”,而使民众遵照其指示行动。
不论何种手段,都是紧扣人性弱点,使人信以为真疏于防备,骗子才能得逞。“贪“是诈骗集团利用人性弱点耍诈的传统方式,例如“假中奖”、“刮刮乐”等。
但是,诈骗集团现在更利用民众法律常识不足,假冒“法庭”、“警官”,向被害人谎称涉及洗钱案或诈欺案,要求被害人交付存款诈骗。
最终, 诈骗集团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在诈骗横行的社会中,造成人性善良面将不再轻易被相信。

4年逾9万诈骗 损失近30亿
警方在过去4年共接获9万321名各类诈骗案受害者投报,损失数额将近30亿令吉!
诈骗集团近年来越发猖獗,电话诈骗案及“澳门骗局”占据最多,计有2万5884宗案件,涉及损失数额达10亿6000万令吉。
警方于2019年在全国各地接获1万7673宗商业罪案投报,损失数额达7亿6786万令吉;
2020年则有2万466宗投报,损失数额6亿5766万令吉;
2021年2万6293宗投报,损失数额6亿9928万令吉;2022年则是2万5591宗投报,损失数额达8亿5562万令吉。
“虽然相比起2021年共减少了702宗,但去年的案件损失数额却增加1亿5000万令吉!
别因为“知道“带来的安全感而松懈
有研究发现,人类并不擅长辨识谎言,这个结论不只针对一般大众,也同样适用于那些以辨识谎言为生的人,如警察与法官。
此外,年龄、性别与教育程度,都无法有效提升辨识谎言的准确率,就算是认为自己很会辨识的人,其辨识率也没有特别高。
但是,有研究提到,若一个人愈擅长说谎,他就愈擅长辨识谎言,准确率可达65%。
在心理学的“决策心理学”领域,大量资料显示,在做决定时,人类时常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以为自己比别人更不容易被骗、以为自己很擅长辨识谎言。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对身处“局中”者来说,诈骗集团精心策划的诱饵,夹杂着理性与情绪的元素,会让人一步步陷入其中而不自觉。

过度自信会出问题
“自我感觉良好”是非常常见的。对诈骗集团来说,这是好消息,因为愈觉得自己不会被骗,就愈容易成为骗子的下手对象。
认知不对称错觉(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指的是人们时常会有一种“以为自己懂得比较多”的错觉。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自以为有,却其实没有这么多的知识,反而容易疏忽。
对于某些概念只是略懂却认为自己“懂”,即是诈骗集团得逞的原因,只要一时不察,可能连被骗了都不知道。
诈骗集团的功力日新月异,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陈出新。记得,某些经典诈骗手法似乎永远不会落伍。可以采取的预防也是:小心!
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俗称“马后炮”。心中会出现一种声音:“哎!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了!”,这就是典型的后见之明偏误。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后见之明的社会心理学家尼尔罗斯(Neal Roese)提醒:“如果你觉得自己早就知道这一切会怎么发生了,那就表示你不会停下来去检查,为什么有些事情真的发生了”。
破解后见之明,最好的方法是反过来思考看看:“会不会在某些情况之下,我也有可能被这样的诈骗者给骗了?”这称为“反事实思考”,可以协助跳脱出自以为知道的立场,反过来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资讯。
避免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指的是,在我们了解某些概念之后,就很难同理那些“不懂这些概念”的人,以及不知道该如何好好与他们沟通。
诈骗集团蠢蠢欲动的对象不只是我们,还有身旁的长辈,以及那些看似快要长大,但其实心智却未必独立成熟的孩子。所以避免知识的诅咒不只能帮助自己,更能帮助身边的人。
因此在和不懂这些概念的家人、朋友沟通时保持耐心,也要发挥同理心。
“柬埔寨诈骗”,为什么会被骗?
用高薪话术让不少国人掉进人口贩运陷阱的柬埔寨诈骗事件一度成了新闻热门话题。
心理专家指出,骗子全因抓住这6种心理,即:贪财心理、需求心理、疏忽心理、迷信心理、同情心理及恐惧心理。
诈骗份子确实“懂心理学”。他们对“人心”是熟悉的,最常观察到的心理状态,就是“欲”与“惧“。
例如,受到以小钱赚大钱广告的吸引而冒险投资,结果损失大笔钱财。至于“惧”的部分,好像被黑道恐吓、亲人被勒索、被法官起诉等,都是利用人们恐惧的心理。
也有诈骗者滥用人类良善的一面,透过动之以情,如假借慈善捐款、亲友电话急难求救等方法,激发人的恻隐之心来进行诈骗。

“喜好孤独“不善社交”者,较易受骗
有研究发现,“喜好孤独”及“不善社交”者,也较容易受骗。
李田园与冯海岚两位来自香港的研究者针对世界各地人民的信任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年纪愈大普遍对人是更为信任的,这可能是因为生命经验增加、见识与见闻增加,某些情况更能分辨是非对错,但相对地,这也很可能与年长者更容易被诈骗有关。

谨防受骗 三要三不
三要是:要保持冷静、要求证厘清事实、要报警处理。
三不要:不要听信电话或简讯等通知前往ATM进行操作、不要在电话中告知个人资料、不要依据所留单位电话联络。
骗子用三招卸下民众心防
在第一阶段是拉入。首先诈骗集团会透过电话简讯、面书广告、私讯、社群留言等,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地散布投资讯息,引诱民众进行询问或加入社媒群组。
至于第二阶段就是洗脑!骗子在投资诈骗群组的讯息中,安插大部分的是自己人串通起来,都会贴对帐单,或是每日贴讯息说:这个理财老师讲的话很准,都让我赚大钱”,使民众产生好奇心。
进入第三阶段即是完成诈骗。当被害人开始产生兴趣后,诈骗集团的最终步骤,就是诱骗被害人点选假APP或投资网站,让被害人逐次将钱投入。
诈骗集团有时候会真的派钱,让民众觉得这不是骗人,于是民众就会愿意去借钱,或是投入大笔金额,试试看可不可以翻身。
事实上,诈骗集团派钱的目的在于取信被害人,让被害人尝到甜头,投入更多资金,在达到一定金额后,随即将APP或投资网站关闭,宣称网站遭骇客攻击,甚至在投资群组将被害人封锁,使被害人求偿无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