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顾名思医◢关心孩子但不带压力 精神健康出问题即求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顾名思医◢关心孩子但不带压力 精神健康出问题即求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你家孩子有问题吗?及早辨识警讯,防范悲剧发生!

    “我需要帮助…”、“救救我…”、“我很无助…”这些潜伏在青少年内心的无声呐喊,仿佛像是一颗定时炸弹畜势待发,然而,孩子身边的你、我、他,听见了吗?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21年报告指出,全球有8600万名年龄介于15至19岁的年轻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报告也指出,约50%的年轻患者从14岁就有问题,75%则在20岁中旬开始发病,况且全球10~19岁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组全球疾病负担的13%。抑郁症、焦虑症和行为障碍是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部分主要原因,而自杀更是15~2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马来西亚《国家健康和发病率调查》结果也披露,我国16至19岁年轻人的疾病盛行率最高,其中18.3%患有抑郁症及10%曾有自杀念头。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龄16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从1996年的10.6%飙升至2015年的29.2%。与上述增长相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失业、经济困难、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应对能力差和社会支持不足则让这些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重要事实,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许多青少年都承受问题折磨并因此而痛苦挣扎。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发挥潜能,削弱他们学习、工作、建立积极人际关系以及为世界贡献力量的能力,延续到成年期损害身心健康,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是他们做出自杀的极端选择让年轻生命嘎然而止。

    资深临床心理医生兼心理辅导员黄维雄呼吁民 众关注问题,给予孩子有质量的真爱与关心,成为孩子的人生守护者:“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起付出努力,更好地推广和宣导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教育人们应对青少年问题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父母、照顾者、亲师、社团、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维和提供教育。”他认为现代人需要更关注,并为守护青少年做出努力。

    黄维雄:察觉问题先调整心态应对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现问题?

    黄维雄认为,问题日趋增多,与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例如:家庭、学校等)、整个大环境和时代变化相关:“这个世代的青少年很多从小都在呵护中长大,因此在情绪管理、抗压性和方面,比起过去相对更脆弱。环境、时代变化、教育和生活模式的各种因素相加,导致很多孩子都比较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分享与同理的能力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倾述和交流,一旦遇到挫折或创伤,可能会比较难消化和处理,甚至也不懂得如何释放内在的情绪,最终过不到那个坎。”

    这一代的青少年,也称为Z世代,他们的成长背景是互联网年代,生活、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评价往往也都环绕着网络,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他们难免会陷入社交媒体带来的“攀比和绝望”陷阱,甚至因此产生寂寞、孤独和抑郁的情绪:青少年的思想和情绪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因此需要有人正确引导,时刻关心和辅导他们。

    黄维雄说,察觉或怀疑孩子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着急慌乱强制性把孩子拖去看医生,这样做如果孩子非常抗拒有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父母和照顾者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应对心态。

    “我举例,当父母察觉孩子有这方面的异样,首先要做的,是先自我提升了解方面的知识,或者父母也可以先去会诊精神专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了解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父母要先放下身段接受孩子现在可能面对问题的情况,而不是急于要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过分紧张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无形的压力。帮助有问题的孩子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有既定答案的是非题。

    另外,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和关心和陪伴很重要,所谓的陪伴不是一直要强迫孩子说话或紧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而是让孩子感觉舒服的陪伴,比如一起去做某件事或参与某些活动。但是,如果孩子出现自虐或伤害他人的现象,或突然完全拒绝与外界沟通时,还是需要尽快带孩子去会诊医生。”他也强调亲子关系在促进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性。

    提出开放式问题倾听孩子感受

    “站在心理学角度,我们非常提倡从小就要有良好密切的亲子关系,正面和积极的家庭思维模块也很重要,但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不能沿用过去那一套来教育孩子,比如指责性的教育模式尽可能不要,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打个比方,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东西,旧时代很多父母会用指责的方式,但今天不妨换个角度,先问问孩子“你有事吗?你还好吗?”孩子确实需要学会承担错误,但不要让孩子害怕被指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以人为主,而不是以东西为主,未来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比较不会感觉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并且相信自己生命中遇到的各种磨难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面对孩子因为出问题而出现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异常,他建议父母不妨采取先提出开放式问题并倾听孩子的感受,同时试着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解说,带着关爱心态安抚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心。当然,如果情况没有改善,父母也应该及时向专业辅导员、心理治疗师或医生寻求帮助。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改变大环境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选择为孩子做些什么,包括自我提升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和呼救,并减少悲剧的发生。

    孩子亮红灯?留意这些警讯!

    青少年或儿童亮红灯的各种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显现,而且这些行为模式或症状会持续出现,而不是只在一个时间点或短时间内出现,以下是一些可能发生的症状:

    黄伟杰:三步骤协助受困者

    自己内心有苦说不出?或怀疑家人朋友出问题?请寻求专业协助!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自我发展部注册辅导人员黄伟杰强调,正确的支持是管理的重要部分,但目前估计仅有20%患有问题的大马人获得专业护理,事实上,获得专业援助没有你想像中困难,以下都是可以考虑的援助途径:

    ■非政府组织(NGO)。许多组织都会收取可负担的费用提供援助与支持,例如: AGAPE 辅导、SOLS 24/7 和所有妇女行动协会(AWAM)。

    ■政府医院。使用这项服务需先获得家庭医生(GP)的推荐信。

    ■各高等院校辅导单位。

    ■私人心理或服务从业者(包括私人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辅导员)。
    察觉身边亲友出现问题警讯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支持,黄伟杰建议人们可以按照以下NEC三步骤提供协助:

    ■留意对方(Notice)——告诉对方你观察到一些令你担心的事情,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吃/睡得不多。”

    ■表达担忧(Express concern)——让他们知道你很担心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倾听的空间和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以任何方式支持他们,比如告诉他们“我很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吗?我随时都在这里。”

    ■让他们与可提供帮助的人联系(Connect them to someone who can help)——向他们建议获得所需帮助的人或资源,或在他们准备寻求专业帮助时提供陪伴。比如告诉他们:“我现在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得到了XYZ的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服务资源这里找

    面对问题的个人或其照顾者,可以登录马来西亚资源完整列表,查看所在地区的相关服务资源(https://sites.google.com/view/psymalaysia/)。

    黄伟杰指出,未来几年,这些资源会变得更加全面,因为2020~2025年国家精神卫生策略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使得更多人能够寻求帮助:“通过个人和组织不断努力,提高社会各阶层对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消除治疗方面的障碍,让任何需要治疗的人,都能愿意站出来获得他们需要的帮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