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推动童诗的灵魂工程师 梁志庆用童心打造孩子的世界







梁志庆,1942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擅长写散文、诗歌及文学理论。1963年毕业于日间师训学院,即任教职,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推动童诗创作。梁志庆热衷于教育孩子写诗歌。于他而言,身为老师需具有童心和爱心,对儿童心理学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又要经常和儿童相处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故此,无论是老师自己写诗或指导儿童写诗才会更贴近童诗的本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从教育部于1983年推行3M制课程之后,教育部格外重视课外活动,并且将其列为每周末的“兼修课程”。当时,梁志庆身为华文科主任就设立“童诗讲习班”,教导儿童写诗是一项重点活动。直到1997年梁志庆退休,校方为梁志庆编著的“儿童文艺系列”专集出版成书,计儿童散文集5本、童诗集8本、童话集1本。
”鼓励“催生儿童想象力与诗兴
梁志庆指出,在开始童诗教学之前,他会轮流播放儿歌、诗歌、儿童歌舞影音光盘,再让孩子们赏析一些优秀童诗作品,与他们交换意见,进而启发他们去思考事物,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他也不时和他们比较同一个题材的三首童诗,探讨作者如何用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创作法写出不同的好诗,最后带领孩子们朗读诗作。
若是学生对诗有一定的了解,他会让学生尝试自己动笔学习如何写诗。当学生的诗作陆续交上来并经过查阅,梁志庆将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评语,最后请作者走到教室前朗读自己的诗作。在一阵掌声之后,再请另一位作者朗读,两个小时的童诗课在响亮、愉快的气氛下结束。待下一次的童诗课,梁志庆会修改课堂上的诗作,派回给学生。有时他也会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墙壁上或择优投稿,发表在报刊上。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的诗兴,从中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

童诗也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换句话说,不同年龄的儿童就有不同适合他们的童诗。至于儿童能不能跟上脚步来学习,就要看儿童的其他条件,如儿童的语文程度、家庭环境、阅读兴趣等。
然而,老师教学是否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儿童喜欢带有游戏性质的学习,对诗内容的讲解要浅显易懂,加上美读、唱作、表演都引起儿童学习写诗的兴趣,达到“寓诗予教”和“寓教于乐”的相互结合理想教学。
梁志庆回忆起有一年的游艺晚会上,他曾把中国柯岩的童诗《坐火车》作为舞台表演。当时,柯岩这首童诗是配上音乐演出的。回忆起孩子们表演诗歌朗诵的画面,他们各自拿着小板凳排成长长的一行当作火车,玩起坐火车的游戏,充满童趣。特别每四节的始末的火车行驶的声音:
“轰隆隆隆隆,呜!呜!”
诗歌四节始末的拟声词音效,好似火车在那长长弯弯的轨道行驶,诚如孩子们的童心深处的共鸣。
童诗教学三结合
现在电子媒体的资讯发达,老师可以从商业机构、电脑或YouTube上取得童诗朗诵、歌曲或表演的视频。曾经,梁志庆在网上还观赏过《唐诗三百首微电影》和《诗词咏流传》的视频,观赏后留下深刻印象。为此,他推荐同为儿童文学家年红创作的儿歌集《朵朵小花》(附有光盘),首首动听,艺术水平高,是一本优秀的童诗教学辅助教材。
儿童学习语文结合儿童文学效果更好。童诗是其中一种文体,因形式与篇幅简短,故方便儿童观照和裁量,是具有丰富想象的文体。在教导儿童写诗,梁志庆建言老师的重点不仅仅只有培养小诗人,而是提供一种语文练习,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接受文学的熏陶、宣泄压抑的感情,观察周遭的事物及健全人格。
他表示,童诗教学结合了“语文之用”、“文学之美”及 “教育之功”。诗教更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教导童诗,从阅读和欣赏开始,再学习写诗。适合教导儿童写诗的教材有两个例子。第一,儿童自己写的优秀童诗。其二,适合儿童欣赏的古诗,后来包括成人写的童诗和浅显易懂的古诗、唐诗、新诗、儿歌及童谣等。至于儿童读成人的诗作可帮助他们拓展对诗的认知,提高他们写诗的能力。在指导儿童写诗时,老师对写诗的启发和引导才是重点。
打开诗心,需循序渐进
提及老师教儿童写诗,梁志庆认为教导孩子们写诗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只要有热忱、耐心、毅力和爱心,才能做好这件事。童诗是口语化的,浅显易懂,富有感情,更有童趣。至于写诗的题材则取自生活的人、事、物、景,进而去发挥想象完成诗作。

1983年开始,梁志庆在麻坡中华基督学校设立写作讲习班,指导儿童写诗。当时,有关童诗教学的书难得一见。梁志庆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阅读古典诗和新诗。之后,他便开启自己的写诗旅程,耕笔写诗、读诗论、亲身参与相关活动并用心教导儿童写诗,最后结合教学实践与童诗理论收获宝贵的心得。
梁志庆热衷于中国的儿童教学,其中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厚实。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台湾则先于中国推动儿童写诗的教学,并列为活泼学习语言的项目。此举也获得文教界的学者的支持,他们也参与写童诗活动。不少出版社、基金会也支持这项活动,写童诗一时蔚为风气,收效很大。梁志庆也从那里获得教写童诗的资讯和书籍,从中加深了对童诗教学的认识。
至于写诗则是诗人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象)的观察与感悟而后才有“触景生情”(意)的诗兴。对儿童来说,这就是打开诗心,飞扬想象后,写下了“融情于景(象)” 的诗。

以两个例子来谈:二年级生林欣璇写了《雨后》的作品:
“小小雨点,不停地下着,我家前面低地,已经变成一个池塘。”
针对上文,林同学没有把感情写进去,以至于诗歌读起来如“写话”的风格。梁志庆尝试去引导她再写下去,并以问题的形式去启发她的想象,譬如用比喻的方法去表示她对池塘的想望。经过修改,果然,林欣璇同学在诗的最后加上一句:
“可惜,我不是一条鱼”。
这一句读起来就有“触景生情”的诗意。
而另一位四年级生吴倩仪写的《下雨》这首诗则是这样的:
“嘀哒,嘀哒,嘀嘀哒哒……从天上落下许多小音符,挂在电线的无线音谱,多么好听。小雨点,你弹琴,我伴唱,我们都喜音乐嘛。”
吴同学善用比喻、拟声词,并且她和小雨有了互动,达到“融情于景”的境地,整首诗更显生动,更有画面。
梁志庆认为,老师在教学之余,自己也应该深入读、写、研方面,互相配合,再与童诗理论结合教学方式去印证其中的正确性。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的地位与发展
2004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实施新的综合课程(KBSR)使得近20年来本地童诗发展较为迅速。新的综合课程(KBSR)鼓励儿童写诗,让儿童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对此,为了配合童诗教学与创作课程的实施,教育部华文组于2003年分别在东马和西马举办“全国华小科委会督导员培训营”。当时,梁志庆受委主讲人。2004年,梁志庆频频受邀到各地师范学院及文教团体主讲童诗的课题。此外,马来西亚也出现了出版社或社团主办童诗创作比赛,以下例举几个重要的相关项目:
①1999年至2007年,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增设童诗奖,声势浩大。虽然举办了五届之后停办,不过在2003年复办了。
②马来西亚教育部自2004年起,每年都举办全国中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至今使诗歌朗诵得以普及校园。
③成立于1969年的南马文艺研究会与新山彩虹出版社已经联办25届全国童诗创作比赛及18届全国童话寓言创作比赛,让比赛长期在创作上努力不懈。
④2003年至2008年,由儿童文学家马汉主编的《嘉阳小作家》(后更名为《小作家》),也大量刊登本地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出现很多写童诗的作品。梁志庆受邀写撰《写童诗,好玩》和《赏诗乐》两个栏目。
⑤2020年大马作家协会与马大中文系联办“华小教科书马华文学作品鉴赏班”,小学部分有七首童诗入选,受到导师的赏析。学者谢增英博士,马大中文系教授、大马作协主席潘碧华博士以及马华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博大中文系副教授廖冰凌博士都一起参与这次的盛举。
⑥2022年,中国南宁出版社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经典书系》第一集马来西亚卷。两位主编是学者谢增英博士和马华著名作家刘育龙。计有十位作家的童诗入选,每位3首。他们是邡眉、梁志庆、林建文、刘育龙、年红、宋飞龙、王振平、萧丽芬、郑秋萍、周锦聪。每首都配上优美的彩图。另八位作家的儿童小说收入书中,每位各一篇。他们是爱薇、邡眉、方肯、赖宇欣、廖冰凌、刘玉玲、年红及潘芳玲。全书所有作品以汉文与马来文双语对译。本书的出版使马华文学史上立下的另一个里程碑。
马华童诗的蓬勃发展,是靠各方面的配合,群策群力而达到的。梁志庆由衷冀望其他儿童文学文类,也同样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