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和十七个非政府组织(包括教总和董总)对话后,教育部声明推介的校内落实《四十个圣训》鉴赏单元计划并没有涉及到非穆斯林。本以为这事件就告一个段落,想不到首相安华几天后再次发言挺《四十个圣训》的言论, 他说国人对《四十个圣训》之敏感似患上了伊斯兰恐惧症。他以自己为例,他不仅读《古兰经》和《四十个圣训》,也阅读完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他却没有因此变成华人。





既然《四十个圣训》只是涉及穆斯林师生,今天就不讨论它的实行对非巫裔和非宗教学校的影响。倒是安华对自己曾阅读“完”中国四大名著而没变成华人这件事,被其理解成非穆去多了解《四十个圣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就是不会变成穆斯林。
安华忘记了一个是宗教教义,圣训是先知穆罕默德语录,四大名著只是古典小说而已。
彼此互爱
宗教教义之术书针对的是人的灵性(Spirituality)。一般来说灵性作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类与比我们自己更大的事物(比如神)的联系感,通常涉及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这方面与灵性重叠且能够给予答案的就是宗教。
《四十个圣训》就是提供一个指南帮助人更加了解《古兰经》,主要教导穆斯林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对真主阿拉虔诚、行为和饮食循规、远离禁止的事物、每个信徒慷慨施舍和彼此互爱。
安华读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前者是明朝罗贯中写的小说,后者是有关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写实, 作者是为晋朝陈寿所写。《三国演义》没有史学的价值,故事受地方野史,传闻影响很多,这也自然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安华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就是在读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守江山难
但读完《三国演义》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性!大多数人学到的是谋略,如诸葛亮的智慧和赤诚忠心,眼光要看得远;做人的态度:像刘备得人心的天下,宽宏大量;也有些人学到简单的战术,不要轻敌,不要和强敌硬拚等。绝不会有人每天以诸葛亮的话来作为行事为人、人生善恶的标准,或是强调将来唯有相信诸葛亮者才能在乐园和他相见。
这就是《四十个圣训》和古典小说的分别,绝对无法相提并论。
首相力挺《四十个圣训》将之与认识民族挂钩,这样的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所读之物的性质很重要。如果自己阅读华人的古典小说了解了华人文化的精髓,对于华人和非穆斯林国民却鼓励他们去了解先知穆罕默德口述的宗教教义和灵性指南,那就有传教的嫌疑。这就是普罗大众感到不妥的地方。
安华如果以阅读完《三国演义》为荣,那就应该了解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曹操再如何厉害,最后江山还是给司马懿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