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文学殿堂中,有一位资深老作家,她与文字结缘已超过半个世纪。这位杰出的女性作家以其细腻、疗愈的方式,借助文字与故事的力量温暖了无数儿童的心灵,引领他们一步一脚印走入真、善、美之世界。
爱薇,不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六个孙辈的奶奶,还是一个喜欢与年轻人亲近的前辈。主编《中学生》月刊时,读者喜爱称之为“爱薇妈妈”。以“爱薇”之名,她陪伴无数大小读者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漫长且难忘的儿童文学之旅。
“中年朋友叫我爱薇老师、爱薇姐,平辈叫我爱薇。当然,无论如何称呼,都只是一种方式,我都欣然接受。阅读与写作,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不曾改变的热爱。或许,这对你们来说听起来有点单调乏味;但对我来说,每一次的笔触都是一次心灵的探险。” 爱薇的嘴角挂起了笑容。
根据爱薇的分享,儿童文学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在培育下一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东西方国家出现产生的成人文学家不计其数,但儿童文学家却相对稀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儿童文学魅力无尽,一本书万千故事
何谓儿童文学?在狭义上,它包括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然而,它与成人文学不同,因为它必须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包括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是其内容的多样性,其中包括童话、童诗、科普、漫画、绘本、寓言、故事、小说和散文等。
爱薇强调:“儿童文学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因为它对塑造儿童的性格、促进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一项人类的‘希望工程’。儿童文学传递的是人类‘天地同根,世界一家’的伟大理念,以及对万物共生的深切关爱。”
或许有些人对儿童文学抱有一些误解,认为它仅仅是简单易懂的文字和图画的堆砌,但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于爱薇而言,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需要深刻的内容,对事物做精准描绘,甚至需具备趣味和幽默感。

儿童文学的受众对象尤其针对儿童和少年,这个年龄段的读者通常是单纯而未受过世俗熏陶的孩子。因此,对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爱薇认为先决条件是抛弃自身的功利心。
创作儿童文学是否必须保持童真和童心?童真、童心并非是一种人为设定的情感,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境。倘若我们不具备这种心境,就很难理解他们的思维,写出能引发他们共鸣的作品。
“儿童文学也是一种传递真、善、美的文学形式。在儿童时期,他们接触到美好事物,这些经历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培养出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许和善良的品质。然而,一旦成年后,社会的负面因素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看法和情感。”爱薇说。

儿童文学非小儿科,不仅娱乐更滋养
对爱薇来说,要写好一篇儿童文学作品,难度并不比创作成人文学来得容易。正如台湾已故作家王文兴所说:“我可能改变方向做儿童文学,这是一条理想的路,很多作家到晚年都回头走这条路,像托尔斯泰、美籍犹太作家辛格(Singer)。我对儿童文学有很大的改观,不是早先认为只是特别容易、取悦小孩的童书而已;儿童文学就像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是另外一种类型。这个类型的长处就是简易,而简易就是我几十年一直追求的目标。儿童文学的简易,就是文学的最高目标;我几乎认为,说不定儿童文学是文学的最后目的。”
实际上,儿童文学创作并非“小儿科”。爱薇认为,尽管儿童文学的受众是儿童,但它不应简单化,它必须具备与成人文学媲美的深度和内涵,以积极影响年轻读者,滋养他们的思维发展、内心世界。
关于儿童文学如何能跨越年龄界限这点,爱薇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一天,有人拿给鲁迅母亲看他的《故乡》,老太太一口气读完了。送书人问她这本小说怎么样。老太太答道:‘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家乡也有这些事情!’。”
即便只是短短的故事,我们也渐渐明白,儿童文学应触及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能吸引成年读者。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拥有普世价值,能深入人心,不受年龄界限拘束,使读者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到共鸣。
走向大众
这故事也唤起了爱薇的回忆,她编选的儿童小说合集《小野马》在小读者中广受欢迎。一位华小副校长告诉她,许多学生在阅读这本课外读物后深受感动。这是因为这些故事正如他们生活写照,容易引起共鸣。这启发了她思考如何将“小众”儿童文学变成“大众”,首要问题是内容。
尽管马来西亚尚未涌现出像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那样风靡全球的华文儿童小说;但爱薇希望华文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不断探索新创作主题,以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兴趣、需求和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应该让小读者学会尊重、欣赏多元的世界文化、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有助消除固有的偏见和认知领域。
亦如中国前辈儿童文学家贺宜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儿童文学能不能得到健康的正常发展,更是和这一国家对儿童工作是否重视有关,因为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少年儿童工作的一环,它的存亡枯荣,反映了整个国家与社会对儿童一代关怀的程度。”

那些年,从幼儿园到图书架
在专访中,爱薇分享了她的儿童文学之旅,回顾自己的早年从撰写小说和散文逐渐蜕变成儿童文学创作家。“1974年,我离开了在新加坡居住了13年的地方,回到了我的故乡小镇。找工作并非易事,我的三个孩子还年幼,难以找到适合照顾他们的人。当地家长建议我创办一个小型的幼儿园。”
这个经历给予了爱薇开始叙述故事的机会,最终踏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她在校园里为孩子们讲述了中港台地区的儿童读物中的故事,但发现孩子们似乎对这些故事兴趣不大。于是,爱薇开始亲自编写故事,不少故事都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对这些本土故事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阅读,还积极提出各种问题,这激发着她不断创作。这些故事逐渐得以被整理并出版,学校也引入了这些故事,反应非常热烈。这无形中成为了爱薇踏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的幕后推手与动力来源。一眨眼,四十多年过去了。
-426x600.jpg)
爱薇的忠实读者们都知道,她的创作旅程从早年的小说和散文开始,后来踏入儿童文学的创作领域,最终转向创作关于老年生活的作品。
对于创作阶段的转变,爱薇指出:“人生,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数十年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经历、心智、思想和心境也会随之改变。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我的创作之旅上,我从未怀有过过分的雄心壮志,只是写我热爱和熟悉的东西。与幼儿园的小朋友度过了十年,我创作了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担任《中学生》月刊的主编长达八年,我写了少年小说和散文,同时也没有停止创作成人文学。进入中老年,我也想尝试创作一些关于同龄人的故事,这一切就是如此朴素而美好。”
优秀儿童文学,也是最佳老年文学
在爱薇的分享中,我们可明显感受到她的喜悦,她说:“我很开心自己选择了这条创作道路,而且是以一种相对愉悦、满足和崇敬的心情而为之。”曾经,中国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一番言辞,不仅对大多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鼓励,也深刻地影响着爱薇自己。
中国1996年一月号《儿童文学研究》刊物曾刊载这么一篇报导:有人问余秋雨:“在您的心目中,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怎样的?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审美理想?”余先生作了概括性问答:“在我的心目中,最理想的儿童文学应该是量少质精,人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提起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而这些作品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原因,在于确实用最单纯的优美形式表现了全人类都能感动的内容。”
“这样的作品,足以滋养人一辈子,直到垂垂老年时回想起来,仍然能为之而流出温热的眼泪。”
“人生就像许多事务一样首尾相接,优秀的儿童文学,其实也是最佳的老年文学,不仅是老年人讲给孙辈们听,而且他们也再一次置身其间。”
专访结束前,爱薇说到:“说句真心话,对一个已80出头的我来说,实在不敢去想太遥远的所谓计划或收获,包括写作。因为我觉得这是不实际的,也是给自己加上无谓的压力,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当然,人只要一息尚存,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牵挂和期盼。但是,那不是生活的主轴,云淡风轻、平安健康才是我最想要的。”
“爱薇妈妈”,这个名字将永远与儿童文学的精髓紧密相连。透过她的坚守和热情,儿童文学世界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她的创作传递着真、善、美,鼓励儿童以天真无邪的目光,去看待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同时,也赋予成年读者卸下疲惫身躯的勇气,拾起那曾经遗失的童年。
有的故事无需天花乱坠,情感真挚、故事扎实同样能够扣人心弦、萦绕耳畔。尽管岁月催人老,但它们仍旧是许多人弥足珍贵的儿时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