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粉红社 > 趋势新知

粉红社头条|“女孩数学”成新金钱态度 买一送一等于不要钱

文 文 文

近几个月来,TikTok社群流行起一个词汇–“女孩数学”(Girl Math),主要以幽默的方式描述年轻女孩对金钱的态度,比如5令吉以下的商品都视为“免钱”,或把超贵名牌拆分成“一共穿了几次”去计算。

有些人批评这个词汇带有性别歧视,刻画出女性不懂理财、缺乏良好金钱观念的无知印象,同时试图让自己在挥霍消费时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合理化这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的消费。

不过,大部分人认为这个词汇是幽默风趣
的,甚至带有正面意义,是表示女孩有能力和自主权花钱买小确幸,不需要伴侣的允许。“女孩数学”的
金钱态度,你怎么看呢?

“女孩数学”一词在社群媒体掀起一阵旋风,也引起不少人跟风。
“女孩数学”一词在社群媒体掀起一阵旋风,也引起不少人跟风。

“女孩数学”最初由纽西兰博客Fletch、Vaughan & Hayley提出,在一期节目中,主持人幽默地告诉一位来电者,在“女孩数学”的概念下,一个价值400美元(约1874令吉)的婚礼发型可以视为几乎免费。

 首先,用在头发上的花费相对于整个婚礼来说很少,并且如果按每英寸头发来计算成本,每寸头发只需要80美分(约3.75令吉)左右,相当于不用钱。


 在TikTok社群上,最常见的“女孩数学”式消费习惯包括:

1.特价不买=浪费钱
2.出门不买饮料=赚钱
3.在电子钱包充值的钱=免费的钱
4.原本要出门的计划取消=赚钱
5.网购无法免运费=浪费钱
6.购买折扣商品=存钱
7.买东西后退货,收到现金=赚钱
8.用现金支付,银行账户没有变少=免费的钱

制造有钱假象

 从财务规划来看,这种消费习惯的确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因为这种概念其实是提供一种有钱的假象,随着时间推移,挥霍用钱只会令自己陷入财务危机。

 CNBC引述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德的心理学家兼注册理财规划师布莱德克罗指出:“女孩数学只是我们试图合理化‘明知道不应该做’的金融行为的最新说法。”

 《商业内幕》杂志则引用金融专家的说法,指责“女孩数学”有毒,而且会让女性财富增长停滞。

加入理性分析与思考

不过,从支付方式来看,“女孩数学”将一个物品的价钱和使用频率做对比,相对冲动消费而言,起码这是加入了对金钱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

 《密歇根邮报》作者安娜贝尔认为,“女孩数学”不是只有强化刻板印象的“阴暗面”。

 “女孩数学趋势本质上不是什么严肃的说教,相反,女生们透过这一趋势表明,她们明白什么会让自己快乐,而这是任何传统经济学都无法做到的。”

 行为经济学承认,人们并不总是会做出最理性的财务选择,人无完人,但玩乐也不会毁了你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大多数财务上的“错误”或风险都会被抵消,这恰恰也是“女孩数学”成立的前提,即女性会考虑短期和长期满足,并将之与经济成本和收益加以权衡。

 由此可见,“女孩数学”能让购买更愉悦,亦鼓励了大家更轻松地谈论财务相关问题,但在花钱前,也要注意更理性地分析自己财务现状,以免陷入财务困境。

为什么花钱会快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花钱实际上确实会带来快乐。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敦(Elizabeth Dunn)曾对消费行为和快乐进行研究,发现改变花钱的方式,会带来一连串内在的生理与情绪效应,进而影响日常的快乐程度。

 花钱是本能,但是有智慧地花钱,那是一门学问,那该如何花钱花得更快乐?

 “金钱心理学”提出5种具体的方法:花钱买体验、享受物以稀为贵、花钱买时间、先付钱后享受、乐善好施。

 花钱买体验,顾名思义是透过时间、距离营造出来的满足感,比如斥巨资购买名牌包,不如把同样的钱拿来出国旅游,幸福感或许可以持续一辈子。

 另外,消费者也可试着改变消费模式,找出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物,小至专柜口红、法式大餐、大至名表,可以从原本想到就买,改为送给自己达成阶段性目标的“奖励”,如此一来更能带来新鲜感。

 时间和金钱常有换算关系,专家也建议,适当地用钱来让自己避开讨厌事物(例如用洗碗机、雇人做家事),让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时间的人,会感到更快乐。

 研究发现,如果这笔钱非花不可,那么就先付钱后享受成果,比如预先订好旅游机票和住宿,期间期待出发、安排行程,便能让幸福和快乐获得延长。

 另外,有科学研究显示,只要承诺做出慷慨行为,就会刺激大脑中的利他区域,并加强与管理快乐区域之间的联系。这也意味着,乐善好施不只能帮助别人,更会让自己感觉更幸福快乐。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