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下背痛只是小事,其实未必!如何才能有效预防下背痛?听专家怎么说!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下背痛是全球肌肉骨骼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疾病,影响各个年龄层人士。下背痛也是普通诊所和骨科专科门诊最常遇见问题之一。吉隆坡ALTY骨科医院骨科顾问、脊椎与创伤外科医生李志坚分析,大部分下背痛通常只是一般肌肉拉伤或肌肉酸痛,即使不会诊医生治疗,过几天疼痛情况也会好转。
虽然如此,李医生强调,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下背痛:“细菌感染或肿瘤挤压也可能导致背痛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后果可能变得严重。另外,椎间盘突出和脊椎骨刺也是诱发下背痛的两大常见原因,前者较常发生在年轻族群,后者则更常见于中老年人。”
下背痛虽常见也不会致命,但李医生提醒,民众若下背痛伴随以下几个红色警讯,应尽快会诊医生找出原因,最好不要想说等下背痛会自行好转而拖延就诊时间,以避免延误诊治导致更严重后果:
●下背部部位产生疼痛和僵硬感觉,而且逐渐延伸到臀部或脚,并产生麻痹现象。
●伴随发烧、夜晚冒汗、食欲下降和体重骤然减轻等现象的下背痛。
●因跌倒或摔倒后,背部感到明显剧痛。
●下背部疼痛有逐渐加剧现象,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并超过1~2个星期都没有好转迹象。
●周而复始,不断反覆发作的下背部疼痛。

李志坚:2大成因应注意
排除肌肉酸痛和肿瘤、细菌感染等诱发的下背痛,李志坚医生指出,椎间盘损伤和脊椎骨刺是门诊较为常见两大成因:“椎间盘损伤比较常发生在年轻族群,原因可能是运动伤害或职业伤害,任何强烈撞击或外伤都可能导致椎间盘损伤,引起椎间盘突出或破裂。年纪比较大的人,脊椎骨刺是比较常见的下背痛成因,椎间盘老化和脊椎过度负荷产生骨刺,续而压迫周围神经造成疼痛。”
李医生强调,无论任何原因,未必所有下背痛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必须视患者个人情况和疼痛原因而定:“通常医生会先询问症状、家庭病史和近期生活状况(比如是否曾遭遇车祸或跌伤),然后为患者做生理检查(比如检查关节和背部状况)。这样能缩小下背痛的可能性范围,然后再建议合适检查项目,比如通过X光检查看有没有创伤性骨折。如果医生怀疑患者疼痛涉及神经线,就会安排核磁共振MRI检查。”
“一般上,我们并不会建议人们定期做脊椎健康检查,通常是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症状,来决定有没有必要做进一步检查。然而,我会建议年龄50岁以上或女性更年期后,定期做DEXA骨密度扫描检查,以及早筛查骨质疏松症。”李医生说,有些腰酸背痛也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
治疗因病制宜
并非所有下背痛都需要积极治疗,李志坚医生透露,有些肌肉拉伤或损伤经过一段时间会自行痊愈,必要时医生可能会给一些止痛药,帮助患者度过康复过渡期:“然而,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比方说软骨脱落挤压到神经线。随着医学与科技发展,脊椎手术治疗也有了更多选择,除了传统伤口比较大的开放性手术之外,也可以视个别患者情况,选择射频烧灼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或脊椎微创手术。
另外,老年人由于骨刺问题的慢性且反覆性疼痛,也未必一定需要手术,主要还是看患者本身的生活需求,比如有些老年人喜欢积极活动,疼痛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困扰,那就可能需要考虑通过手术来改善。每个人下背痛的原因和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我建议最好会诊专业骨科或脊椎专科医生,正确了解自己的疼痛情况,再与医生讨论,并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做对3件事预防
李志坚医生呼吁,民众应充分了解自己个人健康状况,掌握关于下背痛正确知识,才能采取正确方法,改善和减轻疼痛问题,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以下3件事,才能未雨绸缪,有效预防下背痛问题。
1. 保持良好姿势:平日保持良好姿势非常重要。除了要避免久坐、减少背负重物,勿使腰椎承受过多重力压迫,站立时也要注意身体自然挺直、避免弯腰驼背和穿细跟高跟鞋。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也要采用正确良好姿势,才能减少下背部疼痛的发生几率。
2. 定期运动、锻炼背肌:定期运动和锻炼背肌能有助于预防下背痛。其中,游泳是非常好的背肌锻炼运动。当然,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无论是走路、骑脚车、瑜珈、皮拉提斯都可以。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3. 维持理想体重:避免体重过重,因为体重如果过重,身体重心前移,会增加背肌与脊椎负担,所以应尽量将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