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讯)马来西亚独立近67年,但人民无法掌握马来语,仍是加强国语努力的重大障碍。
事实上,这个问题涉及所有种族,包括马来人本身,他们有时将自己的母语视为理所当然,而不遵守语言规则的态度,不仅限于日常交流,也延伸到招牌、商店的标志,甚至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看板。
遗憾的是,如今马来文的误用已成为一种常态,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倾向于忽略这些语文错误。
一名在巴生谷提供复印服务的商店招牌,没有根据地方政府要求使用马来文,反而是使用英文,该店拥有人说,这个招牌使用多年,也没有人向他提出质疑。
招牌不使用马来文或不正确的马来文字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最近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并且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即故意混合不同语文的单词,并使用口语化文字,以引起注意,例如一家能量饮料生产商在雪州八打灵再也一个巨形看板的口号─“Kipid 100, Sentiasa Onz, Bila 100”。
这些广告策略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一些网友则批评当局,尤其是国家语文出版局,没有对有关组织采取行动。
国家语文出版局副总监(政策)莫哈末佐哈里指出,该局没有绝对的权力对付没有正确使用语文的人士。
“这涉及很多方面(广告商和地方政府)。语文出版局一般上会针对广告中使用正确语文事宜,和广告商及地方政府配合。”
他说,赋权不足也阻碍了该局加强马来文作为马来西亚官方语言地位的功能。
他补充,今年1月,该局官员在市中心的调查,尤其是富都地区,一天内发现有30至40个广告牌出现语文错误。
俚语混合用在广告
未有人严格监督纠正
玛拉工艺大学马六甲分校通讯及媒体系高级讲师西蒂娜嘉指出,缺乏严格的执法,是使用俚语和混合语文的广告变得普遍的原因。
“这种情况被‘允许’发生并‘恶化’。这类似于需求和供应的概念(只要有喜欢这类广告的人存在,它们就会继续存在)。”
“例如,在学校、大学甚至组织层面,我们都被教导要使用正确、良好的语言和文法。但是,这些努力被这种情况(使用不当语言的广告)打乱,最终损害了国文的纯洁性。”
此外,国立大学语言专家莫哈末法沙副教授认为,当局没有认真维护马来文的纯洁性。
“我相信,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国家语文出版局没有获得充分权力来监督马来文的使用。”
他建议国家语文出版局被赋予充分的权力,以监督和强制在广告和标志中使用马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