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糖”大作战,突破糖尿病防治困境,从自我管理开始!

全球糖尿病流行是二十一世纪最紧迫、发展最迅速的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所有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更糟糕的是,虽然75~79岁年龄阶段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但Ⅱ型糖尿病(以前称为成人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95%以上,而且儿童发病率也很高。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出版的第10版《IDF糖尿病地图集》报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同时也确认糖尿病是对个人、家庭、社会健康和整体福祉的重大全球挑战。截至2021年,全球有5.37亿年龄介于20~79岁之间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意味着每10人中,约有1人患有糖尿病(10.5%)。到了2030年,估计这个数字将增加至6.43亿人;到了2045年,将持续增加至7.83亿人,上升幅度高达46%。
马来西亚糖尿病盛行率为,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18.3%),大约390万名年龄18岁以上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几乎等同于全球盛行率的两倍。我国连续几年《全国健康和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马来西亚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惊人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国糖尿病盛行率将从2019年的390万人,上升至2025年的700万人。
更惊人的是,2013~2019年国家糖尿病登记报告指出,马来西亚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也同样持续增加,比如截肢、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勃起功能障碍和肾脏疾病,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健康情况和生活质量欠佳。

Edward Gregg:发病率居高不下
人们必须了解糖尿病流行病学是动态性的,Edward Gregg教授指出,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全球高低起伏数据展示了成功案例和需要改进的地方。Edward Gregg教授举例,1960~1980年间,糖尿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发症风险也增加。作为对应措施,改善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后续几年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
由于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数据显示,老年人心血管死亡人数减少,年轻人肥胖率增加,而且并发症也更多样化了,这确实是令人担忧。这种复杂情况也意味着,更多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时间会更长,为医疗保健从业者带来了重大挑战。

林俐伶: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我们迫切需要优先考虑糖尿病的结构化自我管理,以减少财务、身体和心理方面负担,同时也减轻糖尿病对国家医疗保健系统的潜在影响。林俐伶医生说:“糖尿病这类终生慢性健康状况需要持续性护理,同时也需要在饮食调整、健身运动和个性化糖尿病管理等各方面,取得良好平衡。近年来,糖尿病护理已经日趋普及且负担得起。这些护理服务包括持续支持糖尿病患者坚持糖尿病管理,比如居家血糖监测,以及根据医生和糖尿病卫教护士的反馈建议,定期随访。作为一种慢性健康状况,糖尿病需要患者及其家人长期坚持治疗和良好管理,以避免并发症。最终,这将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整体福祉,并减轻医疗保健系统负担。”
林医生强调,探讨如何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日常在家管理病情至关重要,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好地掌控自身健康。


洛曼:中西防治大不同
提起糖尿病防治,很多人都会想到“少吃碳水化合物、少吃糖”这类说法,但糖尿病防治远不止于此!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复杂疾病,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病情,其中包括家族病史、生理和体能活动,以及饮食。
拿督洛曼教授进一步解释,虽然全球医疗保健趋势是良好指标,但大多数现有糖尿病研究都基于西方人群。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转换应用于马来西亚人的饮食、基因遗传、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样的,由于马来西亚和许多其他亚洲国家缺乏长期性纵向研究,因此大多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既定指南,也主要基于西方人口统计数据。
亚洲饮食涵盖更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面条和面包,研究人员研究了西方和亚洲饮食与生理学之间的主要差异。研究发现,食物,尤其是单糖和碳水化合物对白种人和亚洲人后裔的血糖水平影响不同,在摄入相似量的碳水化合物后,亚洲人血糖反应会高于白种人。
由于马来西亚是亚洲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拿督洛曼教授认为,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影响马来西亚糖尿病发展的相关脉络,其中包括基因遗传、文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等。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揭示更深入的洞察,从而有助于改进现有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指南,帮助制定更具针对性成效的公共卫生政策。
虽然中西方饮食存在差异,但糖尿病患者须转换思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许多现有文化中常见的过度进食习惯,从而提高治疗和预防成效。这对糖尿病护理和管理方面非常重要。
饮食建议
研究证据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顺序和时间的微小改变,有助于控制随后而来的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以下几个饮食小建议,帮助控制血糖:
●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吃一顿丰盛早餐,把吃低碳水化合物的晚餐时间提早,可以更好地控制全天血糖水平。
●延迟摄取碳水化合物时间点: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一些蔬菜和蛋白质,有助于调节身体血糖反应。同样,在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前30分钟,食用鸡精中的氨基酸,也能产生类似效果。
●细嚼慢咽:小口进食对血糖水平产生很大影响。建议尝试用筷子代替汤匙。

杨丽美:数码化成效更高
作为简化糖尿病管理,以及帮助与糖尿病共存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罗氏与医护专家携手合作,利用数码应用程序提高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意识,开发了一种综合个性化糖尿病管理(Integrated Personalised Diabetes Management ,iPDM)方法,通过联网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便捷有效的血糖管理体验与服务,使用血糖仪(BGM)做结构化血糖监测是iPDM的重点之一。事实上,血糖仪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优先非手术干预措施”,便携式血糖仪则被视为糖尿病患者的“优先医疗设备”。
一旦血糖仪连接到糖尿病管理应用程序,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护理人员都可以通过同一个管道,获取相关治疗信息,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那些与糖尿病共存患者提供支持。连接可计算的血糖监测数据,可为患者带来更好健康结果和生活质量。与糖尿病共存患者将能知道,个人的积极行动对避免糖尿病并发症有直接影响,他们也会因此感到安心,以达到双赢局面。
杨丽美认为,iPDM方法有助于在患者、护理人员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之间,为糖尿病社区建立起强大护理和支持网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指导患者开启个人糖尿病管理旅程。这并非一条轻松的路,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充满了挑战。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治疗方案。”
“糖尿病管理没有一体适用解决方案。我尤其想要强调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他们与患者最为亲近,可以影响患者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将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护理相关信息汇总和分析,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这方面他们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唯有在医患都齐心协力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旅程才能变得更好、更健康, 最终有助于减轻个人和医疗系统的糖尿病管理负担。”

低血糖更是危险
提及糖尿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血糖高,需要降血糖。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控制高血糖,更要警惕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在夜间熟睡时,不仅家人无法发现,患者自己也浑然不觉,极易导致生命危险。
测量不同时段血糖可以让自己和医护人员都更清楚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饮食对于血糖的影响,以及评估药物或胰岛素疗效。一旦出现疑似低血糖情况,也可以尽快处理,避免低血糖所造成的伤害,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对个人血糖测量,有基本的了解。
林俐伶医生强调:“凌晨2~3时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间段,所以我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需要注射胰岛素患者,除了餐前、餐后和白天时段的血糖检测,可以在夜间这个时间段加测血糖,以更好地掌握血糖波动情况。”
当然,这并不代表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凌晨起床测量血糖。夜间发生低血糖,常与患者使用降糖药不当或药物剂量过高等情况相关。因此,一般建议在开始注射胰岛素、增加药量等开始阶段,挑选几天时间测量、掌握夜间血糖。
另外,糖尿病患者、其家人或照顾者也可以通过一些线索,判断自己有无夜间低血糖的可能,比如:夜间睡眠时,有没有发噩梦、出汗,甚至汗出湿衣;清晨起床是否觉得很疲劳,是否有头痛等迹象。如有上述症状,可能需要怀疑有夜间低血糖的存在,建议在次日凌晨2~3时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低血糖,及时治疗。
检测5重要时段
●空腹血糖:指禁食8~10个小时后,隔天早晨未进食前所测血糖。
●餐前血糖:指午、晚餐前血糖。对于血糖偏高或常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检测一下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起,2小时后的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糖尿病患者。
●睡前血糖:晚上睡觉前测得的血糖值。适用于晚餐前,需要注射胰岛素或有夜间低血糖风险的糖尿病患者。
●凌晨血糖:一般指在凌晨1~3时所测血糖。对于晨起空腹血糖特别高的糖尿病患者,可在凌晨加测一次血糖,以确认空腹血糖高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