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所有乘客最终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过客,虽然彼此都不认识,但至少曾经陪伴彼此一段小时光,而地铁载满的不只是人,也满载故事,因为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人生首次接触到“subway”(地铁)这个英文字是年少时看美剧。自此之后,脑海里对乘地铁曾有过不少想像画面。长大后,地铁不仅是穿梭家乡城市,更是游走他乡都城的交通工具。
倘若记忆无出错,人生首次搭地铁是在台湾台北,当时感觉犹如大乡里出城,别说望着不同线路不知所措,就连买票都战战兢兢。每一步都是新的学习,次数多了以后,才算得心应手。
有了地铁初体验后,随后到了中国上海就少了手忙脚乱,至少可以妥妥穿行地铁转乘站。记得每次离开南京路步行街,转身入地铁站门口前,都对它作最后道别,因为不知是否还会再见。
不同城市地铁站有不同故事。当家中女孩渐长后,那年初冬陪她俩到韩国首尔出游,那次反倒是我跟着年轻人穿梭各大地铁站,前往梨花女子大学、SM Town、星空图书馆等地打卡。
最近一次乘地铁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Stockholm),这座城犹如艺术廊的地铁站是旅人的必游景点,碍于此行时间有限,无法每站逐一看,但,单单T-Centralen中央站已足以大开眼界。
对偏爱蓝色的我而言,这个蓝线月台的蓝白设计讨尽人心,它也是众地铁站里最知名的;墙上攀缘植物壁画让人宛若置身大自然之中,而蓝色系空间对乘客忙忙忙的心情起着安定作用。
每个人在地铁和地铁站都曾有过独一无二的经历吧!除了乘搭地铁前往下一站,还会在这个空间看什么和想什么呢?韩国绘本作家金晓恩创作的《我是地铁》,以地铁的角度看地铁。


地铁故事多
每天相同时间与路线,地铁载着不知来自何方,也不知去往何处的人们,穿梭地上与地下。每个站都有人等地铁,每一站都有人上车与下车,形形色色的人们来自不同年龄层和社会阶层。
当地铁到了合井站,快速跑进来的是莞周。曾是学校田径运动员的他,平时为了多陪女儿,成了总是上班最后一个到和下班最早一个跑回家的人,而地铁就这样载着这颗忙碌的心继续跑。
不同站点上来了各色各样的人,人群之中有步履蹒跚的老奶奶、穿着皮鞋的大叔、情绪忽高忽低的罗允、什么都卖的具工哲、今年29岁的李陶铃等,他们不约而同成为同一班车的乘客。
在同一个轨道上,地铁载着不一样的心情、走过不同路的鞋子、做着各自事情的人,一路往前奔跑。直至在首尔这座城市转一圈之后,地铁一如既往再次做好送别和迎接的准备。
一路以来,地铁遇见许多的人,匆匆的我们也许看得见的是人,却看不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事实是,不论地铁里的人是谁,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你是否看见地铁所遇见的故事呢?
感恩生命过客
这是一本属于“地铁的自述”的绘本,它带着人们搭一趟纸上地铁,然后,领略地铁里里外外的风景线。在地铁上能够做的事不多,却也可以不少,端看你怎么善用这短短小旅程。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乘地铁,你是习惯甫上车就倒头一路睡到底,还是会留意四周围的乘客呢?我经常做的事就是从对方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猜测对方的身分与故事。
眼见这个女生穿搭很干练,想必是个职场女强人,她从事什么职业、她热爱她的工作吗?眼前的中年男人疲惫不堪,一定是工作累到极点,希望他及早回家休息,可他离家还有多远呢?
只见更多的人低头望着手机,当下的他们都活在可以取悦自己的世界,不也挺好的!除了看眼前人,也望远方景色,车窗外风景线是画亦是书,让人得以细读慢品那些常被忽略掉的微美。
地铁车厢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免令人想起俗语说:人生如列车。生命列车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虽然无人会陪你到终点,但一路上总有人陪着你,得感恩且祝福生命中所有过客。
【小小背景】
韩国绘本作家金晓恩在大学时,主修纤维艺术设计,后来开始学习绘本创作。首部个人绘本作品正是《我是地铁》,此力作先后荣获2021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世界插画大奖(WIA)童书类大奖、第三届乐天出版文化大奖、韩国出版人协会优·秀编辑图书奖。

I Am The Subway
文/图:金晓恩
译:徐丽红
出版社:新星
特约:子若
电邮:[email protected]
今日焦点:金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