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就读到李白这首诗:“李白乘舟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概是我小时无知就有了要不得的恃才傲物,觉得李白名诗这么多,怎么选了李白这首稀松平凡的诗让我们这群未来的主人翁读。它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必读都会背,我就是五年级时记下来,一直倒也记得。
是近几年来网上看到一些评论,对这首诗好像另眼相看。老实说,我还是看不出这首诗有什么了不起。好像是李白那时很失意被贬,众人都逃避他,不与他接近,只有一个汪伦特地来送别。好像这时是安史之乱后,李白因为选错营,他投靠的太子落败,他没有被胜利者杀死已经是大命。
啊,又记起来了,与李白命运相反的是那位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他的命运就太好了,年轻时就一表人才,还是其中一名太子的老师,刚好,这位太子就是安史之乱的最后胜利者,接了唐明皇的宝座,成了唐代的皇帝。贺知章有一个当了皇帝的学生,仕途自然好得不得了,想不当官皇帝都不许。他后来说要出家当道士,皇帝才放他走,他回乡就写了一生最有名的那首“笑问客从何处来来”的诗。第二年才去世,九十岁了,真正福寿全归呀。
贺知章的诗成就自然远远不能与李白比,但命运比李白幸运太多。
李白下放的时候只有一个同样不得志的汪伦来送行,那里有贺知章荣休这样风光。但有一得也有一失,李白在后世的文名,贺知章拍马都追不上。
不过我也相信,杜甫当时一定相隔甚远,才没有来慰问或送行李白。杜甫一直是很大度的赞美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是杜甫知道李白去世后的哀痛。
好多诗句
在我们学生世界,李白大概是学生最“闻名”的诗人。在小四那年,我们就读了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年我们一群小学生也读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现在想,这首诗不适合儿童读。即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儿童也太沉重了。再说,没有手中线,就不必报三春晖吗。父母儿女之爱又不是做生意。
也读白居易的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五十年代后被捧为“人民诗人”,他们有没有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呀,那可是锦上添花式的文字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不伦之爱”呀,与马嵬坡人民战士对着干呀。马嵬坡事件不是人民战士要唐明皇与杨贵妃“给人民一个清楚交代”吗?
我们中学时倒读了《长恨歌》与《琵琶行》,这导致我后来对白诗人的私生活感兴趣。白诗人的私生活的确与纯洁的学生想象有很大不同,《长恨歌》更像一个老人的爱情幻想。
若论中学生最崇拜的诗人,就是李白了。我们的华文课本就收了他好几首长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大后在台湾的有味武侠小说中看到作者邪用“轻舟已过万重山”,笑得我呀。他们的学问可真好。相信我那些中文不怎么好的同学都完全明白这里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血脉贲张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