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4.04)
1998年,大马政府把马币和美元兑换率固定在3.8令吉兑1美元后,商界有了明确的汇率兑换,市场情绪趋向平稳,股市投资者也开始逐渐回流。我当然也随波逐流重新回到大马股票市场,比调职到中国之前的信心更大!
调升中国项目部后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投资股市的力度,特别是在1998年股市投资回酬相当显著,过后就一直平平无奇,直到2001年网络股灾,我赚到都倒贴回股市。那一次,我感觉自己还亏得起,完全不感心痛,而且还有点沾沾自喜。我不知悔改的态度,一直持续到快要退休时才有所收敛。
我对退休后零收入的日子开始有所警惕。为了提升个人理财知识,我买了不少财经和投资股票工具书阅读,自觉理财知识进步了,然而却缺乏实战高人的从旁指导,始终还不能领悟到书内容描述的投资情境。
一个具国际高阶管理实战经验,担任过上市公司的董事,在管理工厂、企业和企业并购都有丰富经验的我,在翻腾股市中寻寻觅觅30年,却如同万千芸芸股友那样,仍然期待在一片惊涛骇浪的股海中找到一万变成千万的黄金股。
我和其他人都曾经不得其法,经历着千篇一律的错误过程,不知悔改,懵懵懂懂重复着30年来一直在做的错事,只会埋怨命运为何总不向我靠拢。

投资触礁
退休后的出国探亲和旅游,以及搬迁新居改建设计的支出,远远超出了退休初期设定的开支预算。储蓄快速燃烧,敲醒我应该要寻求补足原本计算好的晚年退休金额。正当我百思出路时,刚好有一家台湾摩哆车零件厂向我伸出橄榄枝,邀请担任马来西亚市场的顾问。虽然不必到工厂上班、只担任顾问的角色。然而,那份微薄的入息,所得酬劳毕竟与我需要补足的超预算有太遥远的差距,我只工作了一年便离开了。
2006下半年,我在机缘巧合下报名参加了吉隆坡一场股票投资课程。三堂课的课程,缴付了8千令吉学费,这还不包括我来回自驾及投宿宾馆的费用。
最初接触的是股票投资及期货投资课程。授课的张姓老师常常在报纸刊登招生广告,他每次的课程都有二三十位学生报名参加。张老师擅长技术面分析(charting analysis),又称作K线图分析。简而言之,技术面分析都是以图表作为首要分析工具,深入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射在股价波动的情绪变化。
我在完成三天课后,便马上学以致用,胆粗粗进场买入了一些股票。一个星期下来的投资成绩,结算后,庆幸还赚了不少。然而,在接下来的另一个星期,我又把原本赚到的钱,回亏给股票市场。日复一日频繁的买进卖出,情绪在兴奋激动中度过,毫不自觉自己已沉迷在一片股海之中。
屡战屡败
我养成了每天早上9点就启动电脑,目不转睛盯着电脑荧光幕上起起落落的股票,生怕稍微失神就错失大好赚钱良机。一旦远离电脑荧光幕,我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吃饭、上厕所,甚至连每天早上外出早餐聚会高谈阔论着股票动向时,也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上网功能,心里总悬念着分秒变化中的股市行情,巴不得马上又回到电脑萤光幕前守株待兔。2006年,当总结投资回酬时,我暗中庆幸无论是在股市或期货交易,都有大约20%的回报率。
2007年,我从房地产投资中套现部分,加码投资股市和期货。为了加强自己的技术分析能力,我每次在重游中国和台湾时,总抽空前往当地的书店,买下多本技术分析的著作。
我很专注且努力汲取着多本技术分析书本的内容,甚至在其中一次到墨尔本度假时,在当地图书馆刨足一个月的苦读钻研,写满了一本厚厚的阅读笔记,希望自己能越战越精勇。然而,我后来在股市和期货的投资,却是屡战屡败的“满江红”!
有句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就是不信邪继续执意的买进卖出,直到2007年总结投资结果时,发现自己在前一年所赚的钱,彻底奉还给股票市场,尤其是在期货交易投资,更是输得惨不忍睹。
(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