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药物的使用随着慢性疾病越来越年轻化而变得普遍,但许多人却对药物剂量的概念一知半解。
曾经有一位患者原先每天服用4mg培哚普利(Perindopril)来控制高血压,但由于出现干咳的副作用,医生建议改为每天服用40mg替米沙坦(Telmisartan)。
该名患者认为替米沙坦剂量是培哚普利的10倍,担心剂量太大会造成低血压等副作用。然而事实上,这恐怕是一种误解。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以两种药物剂量大小,来判断其副作用风险呢?
作用机制
上述这两种药物属于不同类型的降血压药物,降血压的作用机制不同。
4mg培哚普利已经足够发挥降低血压疗效,但替米沙坦则须40mg才能达到相同降压效果。
尽管相比之下,剂量显得差别很大,但这并不意味替米沙坦效力比培哚普利更强,又或副作用更多。
吸收效率
不同药物有不同吸收效率,并会影响它们的实际效果。
培哚普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可高达75%,这意味着大部分药物在口服后,能够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相对之下,替米沙坦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大约为40%,这意味着替米沙坦的吸收效率较低,因此所需有效剂量较高。这就像喝两种不同的果汁,一种果汁吸收率高,喝一口就能吸收大部分营养;另一种吸收率低,可能需要喝两口才能吸收到相同分量营养。虽然喝的量不同,但吸收到的营养分量是相同的。
代谢方式
不同的药物会经过不同代谢方式,(主要由肝脏)把药物分解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
培哚普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的代谢产物仍然有一定的活性,还能发挥降低血压疗效。
替米沙坦同样通过肝脏代谢,但是形成的代谢产物并无活性,失去了降低血压疗效。
因人而异
药物剂量的设计不仅取决于数值大小,还涉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吸收效率和代谢方式等,通过临床试验取得各种数据。
虽然同样都是治疗高血压药物,但由于药效学特性不同,40mg替米沙坦并不意味着会比4mg培哚普利有更高副作用风险。相反,替米沙坦可能更适合该名患者,因为它的作用机制很少会引起干咳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或剂量,而不是单纯比较不同药物的剂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