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陈钰莹

走出莹幕

文 文 文

陈钰莹:流量宠出来的恐龙谁买单?

曾几何时,父母的年代总盼孩子有一技之长,学点手艺才能养活自己。

我的年代,大家仰望专业,我也经历过在填写志愿时,将医生、律师、老师列为首位。现在的时代,年轻人则秉持不为现实放弃自我,不为生活委屈自己的态度找工作。于是,一夜成名,轻松赚大钱成了他们的梦想。

不知从何时起,网红成了新兴行业,是时下大部分年轻人的理想职业标杆,曾经有老师告诉我,“网红”已经成了大多数孩子的志愿。

我发现近几年来,随着中文影视业低迷不振,逐渐萎缩的圈子出现了断层的现象,20出头愿意投身影视圈的艺人新苗子买少见少,事因大家都觉得本地艺人红不起来也没“钱”途,纷纷选择了到网红圈发展。可见网红圈内炫富之人不在少数,然而,真正年收入丰厚的又有几人?

网红只是泡沫?


有时候我会想,众人趋之若鹜的网红时代,会不会只是互联网文化的一种泡沫现象?毕竟物极必反,过盛必衰才是时代永恒不变的真理。

瞧着年轻一辈选择放弃学习手艺,放弃追求专业,毕业后便匆匆追着流量的列车跑,我这个比较悲观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给这群人预设了不太理想的结局。一旦这泡沫盛宴幻灭,这些人最终会不会落得没有一技傍身,被社会遗弃的下场?毕竟他们没有实实在在的才能支撑自己的人生。

早前道听途说了业内人分享一个关于某台应征新闻主播的内幕,参与应征的人数不少,但能说得一口流利华语的应征者却少得可怜。时代转变,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以接地气为借口,而对DJ降低了语音要求的标准。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认同,身为新闻主播,对口条语音的要求还是有基本门槛的。

据这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次的新闻主播“选拔赛”里,大多数竞选者都无法掌握基本的语音常识,主打一个“我有个性”便能取代专业的态度,这现象令他感慨万分,后辈们怎么就这么轻视新闻主播这份职业呢?
现在的商家们投资影视业得看流量数据已经成了一种社会趋势。如果电台DJ也是半个网红的身分,可能会比拥有音乐或流行曲相关常识来得更吃香。本地综艺节目和影视圈也渐渐让网红替代了“纯演员”。

更可悲的是,我甚至听过业内人分享,遇过的大牌网红罔顾专业,迟到早退不背稿,责备他时被反呛道,“你们要的是我的流量,我会不会演戏重要吗?”

生态使然,价值观容易被扭曲,这个恶性循环三两天内或许不可见,但我相信时间久了,这些被流量宠出来恐龙,到最后只能是社会负责买单。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陈钰莹

走出莹幕

相关文章

陈钰莹:在地狱给你开门的人

会员文|陈钰莹:让下一个无助者看见光

陈钰莹:外国月亮真的比较圆?

会员文|陈钰莹:键盘侠是这一届奥运的主角

陈钰莹:三观会过时吗?

陈钰莹:编剧界也有潜规则?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