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树,学名Samanea saman,也称为“五点钟树”,是新马一带常见的大树。
为什么被称为“五点钟”(Pukul Lima),是因为下午约五点转荫凉的时候,它的叶子会闭合,然后吸取水分,隔天再开展叶子时,会像下雨般的洒落水滴。
由于此树种可高达30公尺,其伞形树冠非常漂亮,也能提供大量阴凉,因此常用于城市里大路两旁遮荫用途。





5月7日,吉隆坡苏丹依斯迈路的一棵大树,在暴风雨中倒下,造成1死2伤的悲剧,也压毁17辆车。
这棵树,即是原本很漂亮的雨树。
悲剧发生后,有树艺师(arborist)在媒体质疑雨树是否适用于“地狭人多”的吉隆坡,因为这会影响大树生长。
对于“雨树不适合种在吉隆坡市”说法,笔者认为以下四点需要被考量:
(1)生长所需要的空间条件:
由于雨树高大、树冠广阔,因此生长空间需求非常大。但在人口稠密的吉隆坡或其他大城市,很难找到至少5公尺阔的方圆区域,让大树健康生长,同时又不影响道路、建筑屋和其他基础设施。大树也会因车辆跑动、人们走动、错误修剪方式、以及建筑和道路维修,而产生额外压力,影响其健康。
(2)树木根部系统:
雨树的根系庞大,会在土壤尽力向外延生辐射,粗大根系可能会损坏道路、建筑物或地下水管,从而加重昂贵维修费、人力分配的问题。
(3)附生植物:
和其他树种比较,雨树一般承载更多附生植物;这些附生植物不只影响大树健康,也增加大树的负担和重量,并在大风大雨恶劣天气时,不只因附生植物掉落而构成危险,更可能因“树大招风”让大树承受更大风力。
(4)大树健康状况:
雨树需要大量水和养分。在绿肺地有限的城里,满足雨树需要大量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是不容易的。另,城市中的大树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在树木管理变得更困难,也更加昂贵。再来就是大树品种,若为了城市美观而种植某个特定树种而已,忽略了树种多样性,当某些病虫害侵袭时,就会在城内横扫所有树木。
一人对22万人
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在大路两旁种植更小、更易管理、更多样性的树种,可能更为实际,更适合像吉隆坡这样的大城市环境。
树倒事故的频频发生,也凸显马来西亚的另一个问题:树艺师的欠缺。
根据2018年房屋与地方政府副部长的数据,马来西亚树艺师协会(Malaysian Aborist Association)仅有109名认证树艺师,其中有25人获得树木风险评估资格证书。
时至2024年,据说我国在树艺师增加至约150人;这在马来西亚3300万人逾80%人口居住在城市、时时面临树木倒塌风险的情况下,是远远不足的。
相反的,在人口只有约600万的新加坡,树艺师人数为620,比例是每9700人有一名树艺师,而我国的比例则是每22万人只有一位树艺师。
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多年前经已意识到,大城市树木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培养在地树艺专家,并努力通过该国公园局培训相关机构的专才和工作人员。
需要更多树艺师
树木倒塌不仅发生在风暴期间,它也可能无法完全避免,但国家肯定需要更多树艺师,以便能够时时检测树木缺陷迹象,并在健康出现不良症状的时候,为有问题树木进行抢救和医治,维护公众安全。
每一起因树木倒塌而导致死亡或伤害的惨剧,都是无法被接受的,也不应该发生的。
政府应该很早就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在培训树艺师方面做出努力,确保我们的街道、公园和自然区域的安全,让马来西亚人能够享受“森林城市”的舒适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