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华语午间新闻“缩水”风波遭到网民抨击后,国营台很快便出面澄清,罪魁祸首全因“人手不足”。
我不打算把问题上升到有心之人将华文边缘化的问题,毕竟经常听见这类的争吵太累人了。所以,抛出的是另一个我关心的问题,“人手不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传播媒介在转型,网络世界将竞争平台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主打平面报刊市场的报馆也嗅到危机,开始推出视频新闻“抢滩”。可见不为其他,仅为生存。
反观,国营台好像从未有过危机感,多年来主打躺平政策,不管世间纷纷扰扰,我有“阿公”撑腰。一觉醒来发现追不上时代也有“阿公”喂饭,何须惆怅?
大家试着想像,如果我将这场抢滩风暴比喻成选美大赛,在“年轻佳丽”如云的年代,“超龄大妈”也来参赛岂能不吃亏?这就是现实。
国营台停滞太久了,“大妈”形象早已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我点阅了“新闻缩水“的报道,底下的留言十之八九的网友都会好奇提问,还有人会看国营台新闻吗?国营中文电视剧也无人问津。
确实,国营台无需向收视交代,奋斗也不无道理。但面子,我们还要吗?
薪水也是关键
中国国营台央视,是身价惊人的顶流也争相追逐合作的“成功”指标;台湾公共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水准,经常都能横扫颁奖典礼与口碑,是传递台湾文化主要的输出管道。
反观我国国营台,作品素质堪忧,连私营台成绩都比它亮眼,试问这位“超龄大妈“佳丽是不是该照照镜子,纠正自身问题了?
我是女人,本不该歧视大妈。但媒体行业是时代的领航人,追上时代步伐本来就是她的首要任务,我也不希望我妈丢脸。国营台之所以无法吸纳人才,个人认为形象是其一,薪水也是关键。
甭说观众嫌弃,就算是业内同行,如果有经济条件选择的,大家都会对国营台的制作敬而远之,背后的原因太简单了,因为“阿公”的制作是行内人心中默认的“价廉物差”代表啊!
久远的数据我无从得知,现下国营台的制作预算仍停留在至少30年前,是行内人尽皆知的事实。我曾经与台湾导演聊天,提及我国私营台制作本地剧的预算把对方吓了一跳。他惊讶地问我,这预算能拍戏吗?
我笑说,国营台的预算比我说的还要少上一半呢!我苦笑,试问在没有任何客观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竞争?
在国外,大多国营机构都是行业表率,毕竟代表着国家的脸面,不能处处落后于人。可惜在我国恰恰相反,我们大多国营机构都主张不照镜子不化妆,不问世事追光。
人才不想投身为国奉献是自然的,毕竟“大妈”无欲无求啊! 那么问题回来了,人手不够,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