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适,民众会找医生看诊、接受治疗。若出现心灵创伤或受情绪问题等困扰时,心理辅导师和临床心理师可充当大众“心理医生”,提供咨商辅导或心理疏导,助改善民众心理健康。对心理学和辅导系课程感兴趣,但两者有什么分别?让我们从注册心理辅导师兼心理系大学讲师口中,了解两门学科异同。

社会进步,促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精神和心理健康,民众更懂得遇到困难时,应适时向人求助,在有需要时接受辅导。
心理系和辅导系课程为社会培育专业人才,帮助营造更健康,平衡社会。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科系,涵盖理论和应用科学,而辅导是心理学其中一个分支,主要探讨人性,帮助别人正确面对生活上困难,包括升学就业、纠正行为、调适情绪和认识自我等。
注册心理辅导师兼亚太科技大学心理系讲师庄言咏说,综观而言,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病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科学是心理系学生必须掌握关键科目。
他指出,各大专院校课程大纲有别,入学条件因此不同,有意报读心理系课程学生,若是文科生,科学必须及格,理科生则需符合物理、生物或化学,其中一科成绩及格的条件。
他说,若要比较辅导系和心理系,心理系课程理论部分较多,辅导系更注重实践,课程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技巧等知识。
此外,辅导系和心理系毕业生出路、未来就职方向及服务对象不相同,庄言咏建议学生在选科系时,考虑3大因素,即兴趣、个性和能力,以便选择适合本身课程。
“你比较喜欢实践或理论?喜欢与人互动,还是研究人类思维?如果是后者,可考虑心理学。
“如果你享受和人之间互动,可能比较适合辅导系。”

心理学未来出路多
心理学毕业生出路广,主要可往临床治疗、研究和应用心理学三大方向发展。
庄言咏说,心理学本科毕业生若有意往临床治疗领域发展,如从事辅导、心理治疗工作,或希望成为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必须至少具备心理学相关硕士(master degree)学位。
“心理辅导师一般可在职涯规划、应对情感、家庭、事业、债务困扰,以及改善病态行为如酗酒、烟瘾、毒瘾、赌瘾等方面提供辅导或支持。”
倘若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更倾向研究工作,更热衷于科学研究,可继续进修,专研特定领域或课题,例如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也可为人师表,在大专院校服务,以讲师身分教育下一代。
他指出,第三种就业路向则是应用心理学,即在投身各大领域,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在罪案防治,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等等。
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专门研究罪犯的犯罪行为、因素和心理,涉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惩治和防范罪案的犯罪心理学。
此外,应用心理学其他分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若专研这些领域,可在企业、公司和教育学府服务,助改善服务单位工作效率、管理、推动改革和提升表现等。
“学习心理学,学习人类思维模式、想法、行为,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服务,薪资待遇也足以应付日常开销。”

获得认证才可执业
心理治疗师、心理辅导师和临床心理师,都是心理学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这些职业工作内容和就业范畴各异,学生在升学应多加留意,为自己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提前规划前程。
庄言咏指出,若以上述职业作为志愿,学生都需接受严格训练。
他提到,心理学毕业生本科毕业后,需完成辅导硕士课程才能申请当注册心理辅导师,而辅导系学士毕业生后就可以马上申请。
他以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师为例,这些专业人士除了具备心理学或辅导相关教育背景,仍需通过大马辅导局面试,并在成功注册后才执业,成为注册和执证心理辅导师。
“要成为心理辅导师,要确保所报读大专课程,是否符合大马辅导局标准或条件,也要通过该局认证面试,以及达成总共700小时左右服务时数。
“报读心理学课程顺利毕业后,如果没有向大马辅导局申请面试和成功获得注册,只是心理学毕业生。”
除了在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如辅导中心任职,或自行开设辅导中心等提供辅导服务,拥有辅导或心理学学历者,以及注册心理辅导师,可选择到政府机构,例如福利局服务。
此外,庄言咏提到,心理医师是国外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通俗称呼,本地国情和文化中,医生必须有专业认证,所谓“心理医生”,应指向精神科医生,且只有精神科医生能开处方、用药物治疗病患。

辨识职业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充斥各类资讯,真假难分,要如何辨识何者为注册和执证心理辅导师?
庄言咏认为,最简易方式就是从大马辅导局官网辅导员名录(https://www.lembagakaunselor.gov.my/cr/direktori/index.php),查询对象是否具备符合专业资格。
“输入你想查询对象姓名,如果对方是注册心理辅导师,名录上会出现对方背景资料、学历和联络方式。
“从名录上还可以知道对方注册和执照有效期限,‘KB’编号是指kaunselor berdaftar,即注册辅导师编号,而‘PA’是指perakuan amalan,即执照,在执照有效期才能合法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像工程师、建筑师一样,注册心理辅导师同样注重素质,必须持续进修,积累20个持续专业发展分数(CPD Point),且执照需每两年更新一次。”
另外,根据2016年专职医疗法令,临床心理师是专职医疗人员之一,隶属辅助医学组,必须向卫生部注册。
撇开精神科医生是医疗体系成员,要从业必须有医学背景和执照,目前国内心理辅导领域专业中,只有心理辅导师和临床心理师受认证机构管制,但心理治疗师仍未受专业团体监管,属于灰色地带。
市面上出现自称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士,不排除当中有人滥竽充数,基于上述原因,无法确保相关人士专业程度,庄言咏建议民众若有需要,应咨询注册心理辅导师或临床心理师,或向医生求助较有保障。

自主救人走出创伤
在外界眼中,心理学看似是神秘科系,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被问到:“学习心理学是否能洞察人心,看透别人想法?”事实是这样吗?
庄言咏笑言,作为注册心理辅导师和心理系讲师,本身确实曾多次面对上述提问,他都会告诉对方,这类论述纯属误会。
“很多人会误会,但我们不能看一个人外表,就立即知道他的内心想法,学习心理学不代表会催眠、读心术。”
庄言咏透露,他在中学时期遭遇同学言语和行为霸凌,所幸遇到一名好老师,给予给他支持。
他接受辅导后,走过难过经历,这段经历让他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进而报读心理系。
“选择念这个科系,一开始是因为我想帮助自己,后来在大学时期,发现在帮助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别人。”
庄言咏如今是具备近14年辅导经验的注册心理辅导师。他分享,即使有很多就业选择,他仍热爱辅导,帮助别人走出难关,且现在还多了讲师身分。
询及为何开始踏足教育界,他说:“我一直想帮助更多人,但一个人时间和力量有限,透过教育下一代,培训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帮助更多人。
“现在我除了教学,也会在空闲时间,如下班后和周休时,跟进辅导案例,安排与案主面谈,提供心理辅导,偶尔也会到辅导中心提供义务辅导。”

疗愈过程才是关键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辅导最关键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庄言咏强调,辅导涉及漫长过程,并无特效药,而觉察、应对乃至疗愈是辅导必要过程。
他说,一般案主接受辅导或面谈次数不少于4至6次,严重者则需增加面谈次数,所以心理辅导师在辅导过程中,需与案主建立良好关系,以便有效陪伴案主找出问题源头。
“不可能见一两次就解决问题,像改变生活习惯,如对方希望戒烟,案主需与辅导师合作,彼此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效果。
“做记录(case note)很重要,除了确保法律上的保障,可追溯之前做了什么,我们可规划下次面谈要做的事,以后遇到类似个案,可以从过去经验找出有效方案,帮助对方。”

全心全意陪伴患者
在一些人眼中,辅导老师似乎工作轻松,实则工作量繁重。
庄言咏曾在独中担任辅导老师,他说“在辅导前,要重看旧记录,方便做未来安排、准备,和案主见面时,一小时内全心全意陪伴对方、专心听对方倾诉,面谈结束后,需花半小时至1小时做记录,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处理。”
庄言咏说,心理辅导师必须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在接受个案各种负能量和情绪后,要懂得排解和消化。
“要照顾别人,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辅导案例是保密的,不能随意和别人分享,如果我觉得个案问题困扰我,可向督导(supervisor)反映,需适当地透过画画、音乐、旅游,或参加有益身心活动等其他正面方式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