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2024年IMD世界竞争力年报”(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显示,在67个参与评比国家中,我国排名第34。
过去六年里,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都呈“进一步、退两步”的倒退趋势:
22名(2019)>27名(2020)>25名(2021)> 32名(2022)>27(2023) > 34名(2024)。
有人说,涵盖“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能”(Government Efficiency)、“企业效能”(Business Efficiency)和“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4大指标的世界竞争力,和我国公、私立大学非常注重的“世界大学排名”有关联。https://www.imd.org/entity-profile/malaysia-wcr/#_yearbook_Economic%20Performance
依据以下2024年世界竞争力首40国名单,我们可顺序找出各国的QS百大大学的排名:(见附表)
若真想探索国家竞争力与大学排名之间的关联,必需使用统计学分析,也需要认识到“相关性”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假设:国家拥有许多高质量、高排名大学(也假设大学排名高等同于好大学),就能生产大量高素质人才,随即变现为强健的国家竞争力。
大马处境尴尬
在全球竞争力首20国当中,这推论是大致正确的(除了第17的冰岛)。
但第21至40名的国家里,明显看出国力逐年衰退的英国(28)、法国(31)和日本(38),虽拥有诸多高QS排名大学(学界也认同这些是高素质大学),但竞争力却不如许多没有QS百大的国家。
大马处境同样尴尬,虽拥有名列百大的马大,以及排名逐年上升的200大UKM、UPM、USM和UTM,国家竞争力却连年下降,更输给没有200大大学的泰国(25名)和印尼(27名)。
其实,那些著名的传统高素质大学,其特质原本就符合QS、THE或其他大学排名的评比标准,因此不管放在哪个榜上,都会位列高位。
相反的,不符合排名标准的某些老牌欧洲大学,其素质和水平,是不受排名影响的,这可以从这些国家的高竞争力看出。
大学排名无法如实反映大学素质,而且指标几乎年年改变(比如QS在2024年引入国际研究网络、就业成果等指标);与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跟随排行指标,不如脚踏实地老实干活,增加研发投资,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以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大学排名自然提高,国家竞争力自然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