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经历世代传承,精华流传至今。听听华人研究者、临床心理师浅析传统节日的产生、功能和演变,重新思考其价值。

白伟权:传统包袱太重了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业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粮食收获,或为了加强人际关系,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把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仪式、规制、禁忌等节俗,以及特定的装饰和食物。
“现在所谓的传统节日,曾经它是某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传统。新年要有压岁钱、守岁、放鞭炮,这也是某种生活方式经过不同时代叠加的结果。因此,传统其实是一直不断在演变和变化的,就像过去的人没听新年歌,新年歌在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
白伟权在分析传统节日的产生时透露,清明、冬至属于二十四节气日,配合节气的气温变化、月球和太阳的运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种必须配合某种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是农业社会中的根基,所以要集体庆祝,于是人们把一些重要的活动,集中安排在这段时间里举办,最终节气日发展成为节日。
“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脱离了农业社会,当年农耕时代产生的一些东西,可能就会随之消失不见。如果我们没有脱离农业社会,也会因为已经脱离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而对留下来的节俗感到不解。比如端午节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为什么要把粽子丢进河里?”
他说,在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况,即每当出现新的变化,持有旧派观念的人们可能会说“你变了”、“你这样不传统”,即使他们可能也不知道“传统”从何而来。他认为,部分华人的包袱太重了,盲目坚持必须要维持某个传统。





传统节日过时了吗?传习俗融合于现代生活
20世纪,世界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农耕时代形成的传统节日日趋淡薄。今时今日,传统节日过时了吗?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不再适合现代社会了吗?白伟权认为,今天的传统节日已经消失了部分实际作用,但或许还存在其他意义。
“举例,清明节缅怀祖先的意义还在,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样做的意义。像我,每年清明节都很苦恼,因为祭拜祖先后要把食物吃掉,而这些食物都不是我喜欢的……当年能拿出最丰盛的食物是烧鸡、烧鸭、烧肉,但是现在的小朋友已很少吃这些食物,如果再过五十年,人们还是拿烧鸡、烧鸭、烧肉祭祖,那代表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些,或是觉得这是祭祖专用食物。”
谈及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淘汰,他说最好顺其自然,这些传统有时不见得会被时代自然淘汰,因为当中牵涉到一个人的身分认同。“如果少了这个、那个,我还是不是华人?我的传统会不会消失殆尽?当传统节日面临危机,或许就会有部分人站出来说要重新重视它们。”
另外,当传统节日和商业、经济活动捆绑在一起,它就有持续存在的条件。举例,普罗大众相信有鬼、相信中元节的作用,神料店、神庙通过一年一度举办中元节活动和宣传,就能够不断活络产业链;只要产业链还在,节日就比较不容易被淘汰。
白伟权的父亲曾是地方中元节的理事之一,加上他居住的地方有举办观音诞、中元节等活动,自己又关注华人研究,因此对传统节日颇有体验和印象。
“有时候大家在做某件事情,但其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丧葬就是一个例子,它的习俗变化最多,现在的治丧流程要三四天、打斋后出殡,很多人就觉得‘很传统’,但在孔子时代,守孝要三年,早期还要到村的河边汲水帮亡者净身。”
他说,所有传统习俗都是应当时的物资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处理方式。在物资困难的时候,它是件大事,所以会有仪式。这些仪式在当时是合逻辑、合理的,只不过后来顺应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不过,很多传统不见得因为改变而消弱,尤其是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与情感诉求相关的节日。相反,宗教性较强的中元节则较危险。当然,中元节也有可能会蜕变成孝亲节,以此超度过世的先人。”


陈可欣:要享受幸福节庆

传统节日有其传统背景,习俗是当中的灵魂之一。可经过时代变迁,受社会环境、成长教育和情感承载对文化解绑的影响,当今不按照习俗过节的人,也不在少数。
陈可欣认为,要如何“好好庆祝节日”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庆祝方式会跟随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一多元种族的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构成中印混血(Chindian)、华裔穆斯林等新增族群,让庆祝节日的方式更趋多元化。
“传统的庆祝方式不一定不好,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个节日的典故,可以增强对于节日的认同感及参与度。而当我们实践节日的习俗和仪式,亦能和社会产生连结,促进群体和社区、个人与家庭的情感连结。”
“无论以什么方式过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好享受,因为节日是一个让我们在平日生活当中,能放慢脚步、享受幸福的特殊时光。如果只为实践节日习俗,而不懂为何要这么做,也感觉不到快乐,那就失去了意义。”
商业力量也对节日产生影响。在媒体、商业宣传之下,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参与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
“西方节日强调欢乐、庆祝、分享,相比之下,一些东方传统节日显得庄重,不太允许轻松欢乐的情绪表达。年轻人倾向于可以增强个人情感表达,或是促进社交归属感的活动,加上透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各式各样的节日,这无形中削弱关注自身民族文化中的节日。”


我们需要过节吗?在仪式感中认同自我
过节的气氛是需要群体一起烘托出来的,否则热闹不起来。而过节氛围的浓淡,往往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是社会观念的改变,早期社会是群体化生活,做事情要想到群体的利益。来到今天,大家讲求个性化,看重个人得失,连带影响过节的态度和作为。
第二,生活物质普遍充足,平时就能吃好穿好,节日不再是唯一能够享受的特殊时刻,加上现代人会自行创造各式节日,如周年纪念日,这也间接降低了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压力也是一个因素,有的人过节会有压力,因为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过节,也要花钱送礼、做人情。尤其商业营销手法营造一种‘气氛’,让人觉得过节一定要有这些、那些东西,而倍感压力。”
还有部分人因为创伤经历而不过节。据陈可欣的经验,节日前夕是咨询高峰期,不少客户在此时寻求心理咨询。
“有些人在原生家庭经历过创伤,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日,反而可能会触发过去的负面情感、记忆,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重新定义、重建节日对他的意义。”
我们需要过节吗?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注册心理辅导师陈可欣认为,庆祝节日对自我发展、自我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在面对野兽攻击、自然环境挑战下,自己一个人很难生存,于是在生存威胁面前,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因此,人类拥有一种原始的渴望,很想感觉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思维上也会偏向于要属于某个群体才会有安全感。”
过节,可以帮助一个人发展、增强身分认同感。通常,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或自我身分,是经由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等多个不同的期望拓展而成的。在集体认同方面,“我是华人”、“我是某宗教信徒”,甚至“我们拥有相同兴趣”,把自己与特定群体相连结,能让人从中获得身分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某群体一起庆祝节日,会让我们感觉愉悦,感受到归属感。归属感让我们受到尊重、欣赏。同时,当所有人都在一起同做一件事,会让我们有‘我也有帮助其他人’的感觉,能在别人生命中留下积极情感的足印,生命因而变得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主题故事|一家老小幸福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