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看别人的阅读笔记。使我印象最深的阅读笔记是马华作家梁靖芬《梦寐以北》里的其中一辑——《鱼肠炖书》。
我很喜欢《梦寐以北》,我记得傅承得傅老曾经这样评价道:“《梦寐以北》真好看。我日看夜看,坐看躺看,病中也看……”这其实也是我读这本书当下的身理与心理状态。我觉得梁靖芬在马华作家里,是兼具学人之思与文人之思的。除去小说、散文的文学经营以外,她有一类文章,即是这两种情致的融合。好像武侠世界,一会儿说作品里的世界,一会儿说道作者生活,一会儿回到自身场景与好作品勾起的各种联想,招式不断变化,却指向核心,精彩、好读,会教读者喜欢上她的喜欢。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读书笔记,最好的说书人。

这样的靖芬,本科时原来读的是科学电脑教育系,后来才负笈北大读的中文硕士学位。但她的文学素养,比之于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到博士的人,并不落后。我喜欢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及其探索的方式、写法。且在这么多马华作家里,她还是少有能说得好的。我特别喜欢听她讲某个作者,某本书,某种创作的方式,她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指津,带大家走入阅读与创作的万花筒里,让读者向往。
说回《鱼肠炖书》这部分,有谈擅写女子的胡兰成,有谈为明末大将袁崇焕守了近四百年墓的家族,有谈北大学生抬了各自的椅子到院子里的草地、围坐在外围是桃花和海棠的史铁生身边聆听他讲生命、宗教、虚构、活着的;有谈北大老师对于中文系生与文学日渐的疏离而感慨的,说中文系学生应该是生活问题的专家,“具备了在体制内拯救自己的可能性“,更应该能认识到“文学,是一种人情。”
我想,关于文学与人情,梁靖芬是能够深刻认识到的。在这么多的阅读笔记里,最能看出梁靖芬对沈从文的喜欢,她用了大量篇幅写沈从文及其身边一切。《拴在纸上的自足世界》《书写回忆的清醒——小读〈边城〉》,谈的是沈从文的全集,及边城里的人。而《飘零书简飘零人——读〈从文家书〉》《多情到老情更好》都在围绕着沈从文展开的,写沈从文与他那老老的妻子张兆和的家书、张兆和四姐妹一起编辑的《水》,一本家庭式的社刊,在《不成烟,不成雾,天已垂暮》里续写沈从文笔下的“水”世界,并引沈从文孙女沈红说的“水”之于爷爷的意义。看来导师商金林教授也是知晓学生心仪的,才安排了她与沈从文之子的见面,于是后来有了书中的《探访沈从文之子》。
她喜欢钻研,探究作品里的人物人情,作品外的作家人情世界,里里外外,浮想拈来,写别人,也写出自己的心里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