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27日综合电)夏令时间把你搞得一头雾水吗?那么请替全球的计时员着想一下,他们正在试图理解气候变迁如何影响地球自转,以及我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暖化造成许多影响,但其中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发展是它或许帮了计时员一个忙:让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导入时间点可以晚个3年。

负闰秒是减去1秒,意味着有1分钟只有59秒。专家担心,在标准时间中引入负闰秒,可能会严重冲击全球各地的电脑系统。
科学家表示,2029年,人类可能首次减少1秒,变成负闰秒,让保持原子钟时间和地球自转周期能同步。
科普中国报导,2029年1分钟只有59秒,其实这说法不精准,应该是2029年的某一分钟,缩短为59秒,冰盖融化延后这一天的到来。
科学家发现,因为全球暖化关系,导致南北极冰盖融化,这让地球形状改变,让自转变慢,这变化会在5年后引发危机,如电脑通讯和网路大规模中断。
历史绝大部分期间,时间是根据地球自转速度(世界时)来测量。到了1967年,全球开始拥抱原子钟,也就是由原子共振频率标准来计算时间(原子时),迈入更为精准计时的年代。
但仍仰赖太阳方位和星象导航的航海等人员,则希望保留以地球自转计时的方式。
地球自转速比原子时间略慢
不过,问题来了,那就是地球其实是一个不可靠的时钟。长久以来,地球自转速度要比原子时间略慢一点,这代表这两个测量工具并不同步。
因此,专家找到折衷办法解决误差:只要世界时和原子时差距达到0.9秒,就会在国际公认的全球计时标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中导入“正闰秒”。
尽管大多数民众都感受不到差别,但自1972年以来,协调世界时共加过27秒,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
但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没多少人料想到的新问题:地球自转速度变快了,超越了原子时间。这意味着,为了让世界时和原子时同步,计时人员可能必须史无前例地减去1秒,也就是导入“负闰秒”。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研究人员安格纽说:“这之前从未发生过,这会在确保全球计时设施时间一致上,构成一大挑战。”
他跟《法新社》说,这是因为许多电脑程式都是假设“闰秒”是加1秒的“正闰秒”,从未考虑减1秒的“负闰秒”,导致“这些程式必须重写了”。
安格纽利用卫星数据等资料,检视地球自转速度与转速减缓的影响,并在科学期刊《自然》发表研究结果。
他研判,要不是气候变迁的影响,恐怕最快2026年就必须导入负闰秒。
但研究报告指出,自1990年起,格陵兰与南极洲的融冰让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进而导致实施负闰秒的时间点延到至少2029年。
安格纽说:“冰一融,水便扩散到整个海洋,增加转动惯量,进而让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国际度量衡局计时部主管塔韦拉在《自然》期刊发表评论说,若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导入时间点延后,那真的是大家“乐见的消息”。
美国海军天文台前首席科学家马特塞基斯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跟法新社说,他对安格纽的分析持怀疑态度,因为“地球太难预测”,无法确定是否很快就必须导入负闰秒。
但所有人都同意,导入负闰秒等于跳进一个未知领域。
马特塞基斯说:“这并不会导致文明社会崩塌,且只要宣导做得够,某些问题也能避免。”
“但我不会建议在那个时间点刚好在飞机上。”
文:《法新社》、《自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