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重游香江到陆羽茶室朝圣,勾起某次在莲香楼的饮茶体验。篇幅太长,小编好意在文中添了个小标:“馋涎茶餐厅”为读者做分段。刊出后,我先是吓了一跳,后觉得啼笑皆非,连忙求告小编删去,可惜文字版已经付印,米已成炊。
皆因文中提及的莲香楼和陆羽茶室,都不是茶餐厅,两者同为粤式茶楼,后者更为高级且晚市兼营酒席。上茶楼饮茶,讲的是一盅两件,加上旧时代广州人上茶楼以饮好茶为先,点心为配,悠闲自在喝茶消遣,是谓“叹茶”。此行我不过是附庸风雅,在一盅两件之中学着闲逸,馋涎也不成立。

仔细回想,恐怕是“茶室”二字让年轻一代误解了。毕竟我们这里的茶室,就是街头巷尾的㗝呸店,再来,港式茶餐厅在这里也是深入人心。
于是勾起我的好奇心,为何陆羽不叫茶楼,而叫茶室?
翻阅资料找由来:1930年代或更早,广东茶馆分三等,最末等为二厘馆,所卖之食一律二厘价,是贩夫走卒填饱肚子的地方。更高一级是茶楼,楼高二层以上方能称为楼,茶楼讲究门面装潢,雅座设在楼上,二楼茶价最低,每上一层茶价愈高,点心则一律同价。至于茶室,则是隔成小厢房的形式,茶价不止贵;还收香巾酱醋费,每周更换一次的星期美点,也比茶楼精细。单间VIP服务注重隐私,多是官绅政贵或文人雅士光顾。
有90年历史的陆羽茶室,有包间亦有堂座,天天报到的熟客各有专桌,早上时段全是预留位,选茶也由茶师精挑;晚间则专营鲍参翅肚的酒席。茶室,摆明身分走高级路线。
话说在吉隆坡出生长大,我生得虽不算迟,父母没有饮早茶的习惯,反而是随他们上酒楼晚饭居多。中学时逛茨厂街泡的也是快餐店,老吉隆坡鼎盛时期的茶楼故事多半听说,包括曾经鹄立街头的成记,和留守到最后的玉壶轩。如今吉隆坡倘有一两家传统手工点心饱饺店,和许多各自精彩的点心店,一律以某某点心命之,不再以茶楼之名示人,实打实就是吃点心。品茶反是其次,焗盅已然不在,点心何止两件。旧时代的闲逸,如今是喝精品咖啡配手工蛋糕的风景了。
可喜的是,最近在旧古仔路遇见一家主打精美点心的小店,注重搭配有品牌的茗茶,不知道以茶居命名,是否也有怀旧或拨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