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拯员重任,仍是在火场和灾区,迅速开展拯救工作,竭力保护大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如今,消拯员早已从烈火英雄跃升为全民英雄。
他们24小时工作,总是第一个到场施援──救火、救命、抓蛇、捕蜂、救动物……
消拯员的夜班,是否如戏剧般水深火热?
资历逾30年的迪鲁凯亚(Thirugaiyah)披露,“冼都消拯局是1966成立, 属于A型消拯局,遇到大型火灾,便会出动消拯车和装备2万公升水的水槽车,以及EMRS紧急医疗及拯救车。”
全国有337所消拯局,设有A、B、C及D四大类型,各个类型设有固定人数配额和配备。今年,孟惹拉拉消拯局投入运作,隆市将拥有20所消拯局。






目前,冼都消拯局分为ABC三个队伍,每个队员有15名队员,一天分成两个班次,早班从早上8点值班至晚上8点,夜班从晚上8点值班至早上8点。
每天晚上8点到8点30分,早班和夜班进行工作交接,然后进行消拯设备检查、局内事务管理,以及ICS事故现场救灾指挥系统应用 。
晚上9点30到11点30分,进行理论知识或救援实践学习。
值勤12小时
午夜12点到凌晨2点,进行实践护理、车祸行动救援(RTA) 、实施危险物品管理、使用绳索救援实践、消拯技能训练、实用工程和车辆管理、创造力和创新学习、ICS事故现场救灾指挥系统应用。
“晚上11点30分到午夜12点,以及凌晨2点到6点,则是候命。消拯员可以休息,但并非偷懒。”
凌晨6点到7点,全员开始心理和体能训练。到了早上7点,动手进行局内清洁活动,准备把干净的消拯局交给早班同事。
“这不包括接到行动中心的出动通知。”迪鲁凯亚说。
一个班次就要值勤12小时的消拯员,工作压力有多重?
首先,他们要能承受重达100公斤装备,还未加上本人体重,随时,他们还要靠双脚爬楼梯救人,灭火时被水淋湿,更是重上加重。

广播召集 一分钟全员登车
理论暨实践学习进行时,一旦监控室的同事广播,“请注意!请注意!请注意!紧急召集吉隆坡发生火灾……”
夜班行动组负责人迪鲁凯亚,他和EMRS主管拉末(Rahmad),以及值勤的消拯员们,必须在60秒内,全员登车,直奔火灾现场。
3小时后结束任务回到消拯局,大夜班继续行进,各就各位。
迪鲁凯亚表示,“消拯员的工作,没有想像中容易。无论白天或晚上,我们都要面对很多案件,除了救火,晚上最常发生的便是支援车祸现场、拯救企图轻生的人民,以及出动处理遗体等。”
警方接获公众投报隔壁有人去世多日,发出臭味,那么消拯局就要上门协助,破门带走遗体。


接到999电话 有求必应
迪鲁凯亚和拉末不约而同指出,”一旦公众致电999,若情况需要出动消拯员,接线员会把电话转接给各州消拯局行动中心,消拯局必须有求必应。“
消拯队长到场后,必须通报行动流程给行动中心,包括参与人员与消拯车数量、出动、抵达、受控、收队到安全回到消拯局等。
负责的消拯员会写报告,严重火灾如损失超过百万令吉、涉及人命及政府建筑物等,必须立即电邮给大马消拯局总部的行动管理中心(PPO)。
新冠疫情期间,冼都消拯局需到吉隆坡政府医院值勤,帮忙消毒和搬运确诊者遗体等。如此高危情况下,冼都消拯局的3个队伍,曾有2队全员确诊,繁重工作只好交由一队完成。

关键绩效指标 电话响3声内接听
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消拯局行动中心需在电话响起三声内接起,了解案件详情,调派消拯局出动;消拯局在10秒内接获信息,消拯车60秒内必定出动。
2023年官方数据显示,消拯局成功达到66.71%的反应时间,即在10分钟内到场施援。
无论是民众求救抓蜥蜴,或者报案竹筒饭着火,消拯局每次出动,都要一辆消拯车(Fire Engine),至少7名消拯员。因此,请勿虚假投报。
温馨为读者科普:Fire Engine和Fire Truck,中文一般翻译为消拯车。
实际上,Fire Engine车上载有水,火灾发生时通常先赶到火场,便能无需连结消拯栓救火。至于随后会加入的Fire Truck,虽然不载水,但有各种救火和急救的器材,包括备有云梯。
另外,局内的水槽车,可装载1万至2万公升水,多分配到服务范围较广的大消拯局。

援救还要宣导 早班更忙
迪鲁凯亚坦言,“消拯局的早班更忙。除了应付各种报案,进行在职训练,我们也需要对外宣导安全和防火知识,进行消防演习,以及定期检查各类场所的消拯安全设备。城市化之下,难免出现更多过往没有的工作任务,包括棘手的化学物品事故。”
为提升国家建筑物安全系统和防灾水平,大马消拯局预计在年内检查1万7000栋各类别建筑物,今年2月,消拯局已检查吉隆坡市区,超过30年历史的22个公共住宅区内的122栋楼宇。
另外,为确保水务管理对消拯效率能的发挥,大马消拯局已成功检查全国40万5529个公共消拯栓。 今年消拯局将提高位于消拯局半径7公里内消拯栓的检查频率。
免添伤害 现场仅基本治疗
一般上,如果直辖区发生大型火灾,行动中心就会安排出动四五个分局的消拯车去灭火。
2007有了令人放心的变化,因应火灾通报,大型消拯局会出动消拯车及紧急医疗服务车(EMRS)。
2006,拉末和伙伴通过卫生部的培训,正式成为EMRS一员,2019年驻守冼都消拯局。
“消拯员的工作,风险很高,在火灾现场,极易被火花溅伤,被尖物割伤,”
拉末说:“EMRS主要是针对现场消拯员服务,为受伤的消拯员进行基础治疗,之后再送院。另外,EMRS也可为现场伤者进行早期的基本治疗。”
目前,吉隆坡8间大型消拯局都有EMRS小队。
“过去,消拯员经常被谴责‘为什么不对伤者做什么?实际上,这是为了避免对伤者造成更多伤害,本来只是脚断,乱动之下,手也折,颈也伤。”拉末说。


大马首支消防队 1883年成立
国家发展中,消拯队服务水平须追上国家繁荣。
已知的文献资料显示,1883年,马来亚成立第一支消防局(Fire Station)由英国人H.F Bellamy领导,初始队员只有15人。 国家独立后,由1977年起,正名为马来文的Balai Bomba dan Penyelamat ,中文译为消拯局。
迄今,我国有69间逾50年历史消拯局需要提升。房地部已计划翻新2所消拯局,另外新建4所,届时,全国共有337间消拯局,主要又消拯与拯救队( Bomba & Penyelamat)来应付日常救火和拯救工作。
大马消拯局隶下,还有特殊团队进行特殊支援,包括:水上拯救部队(PPDA)、消拯犬(K9)、特别策略行动救援部队(STORM)、高度危险及化学物品拯救队(HAZMAT)、紧急医疗服务车(EMRS)、消拯局全能小组 (MUST)等等。
识多点消拯配备: | |
---|---|
氧气筒 | 火场中,缺氧时的救命神器。 |
撬、切、扩、锯神器 | 腰斧、消拯板斧、铁揪 、撬扛、电锯、切割器、扩张器等等。 |
液压动力装置 | 锯开建筑物铁花及车辆框架。 |
移动泵 | 从水源抽取水。 |
灭火神器 | 灭火毯(避免火花溅伤)、灭火器(扑灭小火)。 |
射水神器 | 消拯水管、水枪。 |
绳索 | 弹性使用。 |
发电机 | 在夜间供灯光照明。 |
起重气垫 | 用于交通事故、服务倒塌救援。 |
泡沫枪 、泡沫混合液 | 扑灭石油等燃油火灾。 |
消拯栓过度接头 | 衔接水管及消拯栓。 |
水槽泵室 | 控制射水量及水压。 |
楼梯 | 可达3层楼高处。 |
云梯 | 一般用于高楼的拯救及灭火工作,每次只能2名消拯员登上,可达约10层楼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