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陈钰莹

走出莹幕

文 文 文

陈钰莹:别把小孩养成下一个霸凌者

记得我的求学时代,校园霸凌的词鲜少听闻,较常见的投诉不过是:“老师!谁谁谁欺负我!”。而今,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已成了这个年代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

 犹记编写《患者》电视剧时,剧中女主思沛确诊为爱滋病毒感染者后,她的弟弟在学校也遭受霸凌。当时我缺乏这方面的见识,未能精准判断学校立场,于是下笔前找上了身为校长的表姐,听她分享真实经历。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当她告诉我,校园霸凌近几年在学校可说是教职员面对过最棘手的问题。原来,霸凌事件早已非校园新鲜事,而且情况愈加严重。

 可想而知,加害者是未成年,受害者同样是小孩。这种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大可能毁掉小孩的前途,再严重一点,甚至会闹出人命。与其等事件闹成悲剧上了新闻才给当事人灌鸡汤,倒不如自我反省,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一步步病入膏肓的。


优秀才是首选

 比起以前,目前正在求学的小朋友压力更大,相信没有人会反对我的说法。当社会评价学生的高度偏重于成绩上的追求,往往就会忽略了本质上的长进。这个时代,比起善良,优秀才是父母更关注的选项。

 黄毛小子还没来得及消化善与恶,便要学着适应时代的脚步是件多苛刻的事,他们最直接的回应方式,或许就是对弱者或他们眼中的异类施暴,我猜他们没有谁真正动了心思杀人,至于恶劣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肯定并未深思,当下只求一时痛快,或在同频圈里得到认同。

 说到这里,大家可有发现我描述的情况与网络霸凌有几分相似?差别在于年轻一代将这种行为上升到现实世界里而已。身为成年人,我们几乎无法与网络世界切割,小孩心智未成熟,更容易被接触的事物影响。

 虽然我们没办法改变他人在网上的不良示范,但绝对能影响自己的小孩,为了别把自己的小孩养成下一个霸凌者,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尽量别在网上参与霸凌他人的行为。

 另外,师长及家长督促孩子的成绩表现固然重要,但面对生病的社会,身位长辈的我们更应该多花心思建立小孩对我们的信任,至少在他们处于无助与迷茫时,愿意向我们求助。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陈钰莹

走出莹幕

相关文章

陈钰莹:在地狱给你开门的人

会员文|陈钰莹:让下一个无助者看见光

陈钰莹:外国月亮真的比较圆?

会员文|陈钰莹:键盘侠是这一届奥运的主角

陈钰莹:三观会过时吗?

陈钰莹:编剧界也有潜规则?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