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驶过印象

郭史光宏

文 文 文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好心做坏事的“学生阅读计划”

“千万不要每给孩子一本书,就附一张学习单,功利性莫太强。千万不要规定孩子阅读的数量,千万不要跟别人比阅读。”

——台湾儿童文学教授林文宝

(Freepik)

那天晚上,儿子跟我借电脑,说要为电子阅读系统(Advanced Integrated NILAM System,AINS)输入资料。他说,输入越多,分数越高。还说,排名靠前,会有奖状。只见他左手翻书,右手敲打键盘,一派天真。问:这书读过吗?答:没有。再问:没读也能输入?换来不失尴尬的微笑,继续埋头苦干。

不禁想起近30年前,还在读小学的自己……

每周三篇阅读报告,华巫英各一本,这是当年“学生阅读计划”(Program NILAM)的要求。为此,老师每个星期会安排一节课,带我们到图书馆完成这项任务。从课室排队走到图书馆,选书,登记,抄写,再从图书馆排队回课室,30分钟往往匆匆。重点是阅读报告写了,阅读系统记录了,有读没读,好不好读,没人在乎。

然后是20多年前,上了中学的自己……

依旧是“学生阅读计划”,依旧是每周3篇阅读报告的要求。不同的是,老师不再带我们上图书馆,只让每月提交阅读报告,由图书馆主任批阅检查。还记得当年的我们是这么应付的:从书名到作者,从出版社到出版年分,从内容概括到读后感想,通通杜撰虚构。反正书海浩瀚,主任估计也无暇一一核对。重点是阅读报告写了,阅读系统记录了,有读没读,好不好读,没人在乎。

再来是10多年前,步入大学的自己……

记得是在吉隆坡苏丹街的商务印书馆,跟朋友在店里自由穿梭翻阅,不用担心阅读报告,没有具体阅读任务,轻松自在。童书区一对小兄妹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从书架取下好些书摞成一叠,妹妹拎起其中一本在翻,哥哥摊开一个本子趴在地上写。

“书名?”“《木偶奇遇记》”“页数?”“七十三。”“出版社?”“呃,我找找,等一下……”我趋前一看,小哥哥在奋笔疾书的果然还是那熟悉的“阅读报告”。一本接一本,记了大概十来本之后,哥哥说够了,妹妹将书本排回架上,两兄妹满载而归。重点是阅读报告写了,阅读系统记录了,有读没读,好不好读,没人在乎。

努力干无谓事

最近,“学生阅读计划”随着数码化浪潮进一步升级,报告从线下转线上,甚至两者同步并行。学生不只要手写阅读报告,还得登录电子阅读系统输入资料。低年段学生还不熟悉电子阅读系统的操作,可想而知,输入任务必然落在家长身上。于是,怨声四起,哀鸿遍野。

都说危机是转机,其实还可能是商机。嗅觉敏锐的商家看准家长们的焦虑,很快推出相应的华文资料配套,方便大家直接拷贝粘贴到电子阅读系统。只要10元,就能轻松免去烦恼,怎能不心动?相关面子书销售贴文不到几天就被分享超过600次,询问留言满满,还有不少人追问能否推出国文和英文版本。

几十年了,“学生阅读计划”一直在坚持,坚持让学生把重点放在阅读报告而非阅读体验,坚持让校方把重点放在阅读数据而非阅读品质。我的朋友儿童阅读推广人纪晓贝讲得更直白:“政府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最显著的贡献就是,扼杀更多孩子阅读的动力。”我想反驳她,但我没办法。

电脑屏幕前的儿子还在兢兢业业,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有时会想,也不奢望官方有些什么神来之笔去引领阅读风潮,但至少不要倒米,好吗?家长出钱买报告,学生认真抄报告,老师尽责追报告,大家齐心协力堆砌伟大的数据。阅读报告写了,阅读系统记录了,有读没读,好不好读,真的没人在乎吗?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驶过印象

郭史光宏

相关文章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无解的命运 无条件的爱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道德课:灌输还是启蒙?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用什么教学 比怎么教学更重要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亲近儿童文学 读懂儿童心灵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绘创客:用专业孵化创意

驶过印象|郭史光宏:教学相长的儿童阅读营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