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青团雪州团长苏克里谴责雪州一间华小的义演,因涉及啤酒公司赞助而被“污染”,甚至批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副部长兼雪邦区国会议员艾曼阿蒂拉,指她拿着印有啤酒公司标志的模拟支票并脸挂笑容,不知羞耻。
此活动自1994年起,主办至今已有30个年头,筹获4亿770万令吉,惠及540所学校。这是华社发展华教的壮举,也足以凸显华裔同胞所秉持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
雪州伊青团的批评,招致教育部闻风起舞,发表文告要调查此事件,甚至指任何一所教育部属下的学校都必须遵守2018年通令,也就是禁止学校从酒精产品、香烟、赌博等的收益中接受捐款。





教育部显然地未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先胡乱作出指责。
教育部若禁止所有学校不得接受“不清真”企业的协助,甚至有意阻止他们捐款,那么恳请教育部先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源流学校,而非想要用同一套法令约束所有学校,但在学校发展拨款上,却以全津贴及半津贴作为区分。
反应过敏让人惊讶
再来,华教义演活动,酒精产品企业只是负责活动所需的硬体设备,并非直接捐款给学校,而募得的款项皆来自大众,酒精产品企业仅仅是协办。然而,即使是直接捐款又如何呢?
况且对于华社来说,赌博业或酒类企业并非不合法企业,他们都拥有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甚至政府还从这些所谓经营“不清真”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收纳税收。作为取之社会的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馈大众,用之社会,又有何不妥?
教育部的反应过敏,让人异常惊讶,尤其是发生在希盟执政的“昌明大马”政府时代,更为遗憾的是,这些课题在过去30年都不是课题,如今却成了教育部介入调查的课题。
行动党籍副部长黄家和开口抨击伊党,却忘了自个儿领导的教育部却也附和伊党的叫嚣,而黄家和却未对教育部的过度反应做任何解释。
伊党贯彻宗教保守主义,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也无法阻止华教义演的进行;反倒是,教育部欲进行调查和搬出通令,才是让华社一片哗然的主要因素。此举显然想争取马来选票,而牺牲华裔权益,教育部若来真的,那么希盟可是触碰了华裔不可触碰的敏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