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进学解》。“进学”常常指的是学生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阶段的学习,是深入学习、继续学习或提高学习层次的过程。“解”可以理解为解释、解答或辩解的意思。
大马“进学解”近来可谓火爆出圈,引来各方议论。政府通过10A生保送预科班,推动教育改革,对莘莘学子来说这本来是“泼天富贵”,却也遭到杯葛与怀疑。故意唱对台戏的人,实在是“没事找抽”,鸡蛋里挑骨头。
首相承诺10A生都可以读大学预科,并不等于所有的10A生必须读大学预科。更不意味只要有一两个10A生没被录取,就意味着政府说话不算数。不是这样的,中国的高考制度四十年来,允许上了国家分数线的准大学生,放弃就读。不是说考上了,就必须读,一个都不能少。没有那回事。行动党员黄家杰促请马华停止扭曲大学预科班优秀生录取的课题,这一促请值得肯定。
大马“进学解”的另外一个章节,就是“冠英之问”,为何玛拉工艺大学(UiTM)可录取逾5000国际生,却不能多录取一些本地非土著考生?这个拷问剑指不公平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也是间接地为包括华裔在内的本地非土著考生呐喊,为不同族群学子争取相同的受教育权。政治精英不断追问,媒介与民众不断响应,一些落后的制度或惯例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火候一到就会土崩瓦解。
进一步退两步
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写道:“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这段话意思很明白,先生在做人的方面,可以说是十分完善的了。然而他在公开场合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在私下里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进一步退两步,动不动就受到责备。
这个“先生”在我国首推安华。安华先生在做人方面,十分之九完善。做事方面,尤其是推动改革方面,阻力重重,并且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政府落实的任何政策或措施,都会被不负责任一方变成一个政治课题,进行炒作。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也遇到一些来自党内外的阻力甚至争议。但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力排众议,果断喝止,推崇“不争论”。时代的高速列车沿着邓小平指明的方向呼啸前进,才有了中国今天这样的大国地位。
交通部长陆兆福本月早些时候指出,在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不但要不断加强经济及政治上的交流,更应鼓励更多文化方面的互相交流。中国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传统、“不争论”的改革文化、“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措施乃至政治强人的果敢,都值得首相安华效仿与学习,以免动辄得咎。
尽管在阿末扎希游说下,首相安华已同意将“向东学习政策”改为“向东合作政策”。但是学习乃至进学依然很有必要,大马的《进学解》有待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