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必有因,霸凌事件之所以会发生,不仅涉及霸凌者和受害者,应对霸凌是社会共同责任。孩子为何会变得沉默,不再向父母、长辈开口?又为何会孩子会出言或出手伤人?
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仿佛一张白纸,由零开始,空白页面慢慢填上各种色彩。
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学习对象,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待人处事。
霸凌,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为何孩子会成为“小霸王”?为何孩子不再和父母说话?这点值得深思。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汉维说,在校园霸凌事件,无论霸凌者或受霸凌者都有责任,双方需接受辅导,且师长和双方父母必须了解问题源头,才能有效应对、遏制霸凌事件重演。
他指出,孩子出现行为异常从不是毫无预兆,父母应从家人之间互动开始着手,找出解决问题关键。
“孩子为什么不告诉父母身边发生的事?”
为人父母,学习与孩子沟通、产生连接是门学问,然而问题在于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忘了与孩子有效沟通,或忽略孩子感受,或只以命令式语气下达指令,渐渐地无法与孩子产生连接。
从生活上找答案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家人,理应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但为何孩子开始不愿意开口,向父母提起周遭的事?陈汉维认为,父母应该从生活上找答案。
“孩子不会突然不和父母讲话、沟通,而是终于不再与父母沟通。
“审视之前发生的事,沟通方面面对什么问题,导致孩子不开口。”
他强调,沟通是双向动作,一旦出现沟通失灵,单方面怪罪另一方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设法修补关系。
“如果小时候孩子总是听父母的话,但长大后不听,需要探讨中间发生什么、讲的方式对不对?有没有想过用其他方法沟通?”
陈汉维指出,若父母要修复和孩子关系,需要技巧和策略,这方面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协助。
“想办法修补和孩子关系,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
霸凌导致恶性循环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在遏止霸凌事件扮演关键角色,长辈教育孩子时应灌输正确价值观和品德,教会孩子要保护自己,但同时不可伤害别人。
陈汉维指出,霸凌对一个人身心灵造成重大影响,若没妥善处理,受害者恐留下一辈子创伤,甚至可能促成反击型霸凌, 即从霸凌受害者变成霸凌者。
他补充,反击型霸凌,是指受霸凌者长期遭受欺压后,当中一些人会实施报复行为,欺负比自己更弱势者的行为,可见美国不少校园枪杀事件中,抢手由霸凌受害者,转为施暴者,用消极方法去面对社会,伤害自己或别人。
“人会有情绪,如果压抑情绪,直到无法压抑时,会导致情绪爆发,到那时会做出什么事,无人知晓,所以我们需学习情绪管理和冲突管理。
“学习情感管理,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并管理与别人之间关系,觉察和同理别人情绪,比如知道我现在很生气,要用什么合理方法去表达情绪?”
“我们不能压抑情绪,那么要用理智、不伤害别人方式表达情绪。”
教育也需重视人格
世上任何人都独一无二,我们应学会接纳多元,以及尊重差异。
生活在多姿多彩地球村,多元文化社会上存有许多差异,身为世界公民,应学会包容多元和尊重差异,例如种族、文化、信仰和性格差异,营造和谐社会。
陈汉维提到,教育孩子过程中,除了重视学业和智能发展,长辈不应忽略让孩子塑造健康人格。
“霸凌和认知水平没有关系;如果只是注重学习,却不重视人品,可能会发生欺凌事件,例如一些资深医生去欺凌实习医生。”
此外,陈汉维指出,生活中或许有看不顺眼的人事物,但须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能做的是保持善良。
“在生活上,可能有些人你看不顺眼,我们未必要和每个人做朋友,也不必特地疏远,但请保持善良,不要伤害,不必有恶意。”
制止霸凌人人有责
人生是个圆,且人类是群居动物,霸凌问题不只是受害者和霸凌者的事,社会和旁观者都有责任,大家应将心比心。
陈汉维说,以霸凌事件为例,当一个人亲身经历类似事件,感受会更强烈。
对于一些人会对周遭事漠不关心,例如有些父母抱持孩子不该多管闲事, 以免惹祸上身态度,陈汉维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例如涉及犯罪或犯法的事,决不能妥协,或对此视若无睹。
“像是黑白分明的事,例如看见同学被欺负,应见义勇为,也可以劝相关同学和老师自首。”
他指出,学校和当局具备保护告密者机制,学生不应担心举报霸凌者,自己会成为下个受害者,而选择无视霸凌事件。
同理心,是社会对其他人释出的关爱和善意,这也是身为社会一份子该学习的要事。
“如果父母让孩子不要插手别人的事,那么日后万一孩子遇到困难,别人也一样无视,你觉得公平吗?将心比心,厘清底线,不能对伤害别人和自己,以及触犯法律的事妥协。”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资深教育工作者林明志在年幼时,因外貌而经常遭同学嘲笑,但这件事教会他,与其注重外在,不如充实内在,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能独立自强,赢得别人尊重。
“我的眼皮肌肉松弛,小时被同学嘲笑,会难过,回家向妈妈诉苦,妈妈说,那是别人不了解你、不懂得欣赏你。
“妈妈曾带我找医生,我的情况可以动手术,大学留学回来,妈妈有提起手术,但我已觉得不重要,因为孟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认为外表不好看,也不必太在意。”
他说,在过去年代,没有霸凌或相关意识,直到他从事教育工作,才意识霸凌这件事。
“老一辈家长,妈妈教导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别让别人觉得我们没家教,一个小孩会对另一个小孩做出这种伤害行为,是因为缺乏家教,或孩子地位和感受被过度在乎。
“面对霸凌,首先从家庭教育做起,做人要通情达理,但不是每样事情都讲求权益,也不应太在意孩子感受。”
他提到,虽然早年被嘲笑时会难过,但凭着不断充实内在,向别人展现友好和善良特质,最终赢得别人尊重和欣赏,并认为获得肯定足以抵消恶意。
过分照顾弄巧反拙
林明志认为,现代不健康现象,是社会过于保护孩子。
“我们太想保护孩子,总觉得孩子无知、不懂事、年纪还小,但有些孩子做错事,是明知故犯,在测试大人底线。”
“给孩子适当教训很重要,父母给的教训才深刻,毕竟外人教训可能让你觉得不公道,处罚你的人也会心软。
“如果声称保护孩子,大事化小,谈何公道?”
林明志指出,应对霸凌事件须有一套全面标准作业程序(SOP),才能有效制止霸凌。且若一味讲求大事化小,不见得是好事,一旦涉及严重事态,应依法处理,让执法单位介入,交由法律制裁。
“社会讲的是基本人权,不是特权。过于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特权,影响不只有同辈。”
“一部分家长太尊重孩子,不断满足孩子过分要求,只会让孩子忘本;如果孩子没有正常价值观,还能谈未来吗?
“很多霸凌者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有权对别人做什么,忘记自己是谁,而骄傲的人容易出言伤人,所以表现自己优秀时,也要懂得避免伤害别人。”
回归人与人的交往
科技是双面刃,坏的方面是减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真实互动,容易引起冲突。
林明志认为,由于新一代人缺乏实际人际互动,对很多事物无感或麻木,无法体会别人感受,加上自我意识抬头,则容易导致一些人变得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别人。
“要清楚自己位置,父母位置永远应高于孩子,由父母去教育孩子,不是相反。
“回归正常家庭生活,远离手机,人与人要正常互动,不是靠网络。
“无论冲突或矛盾都好,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应对。”
自我保护勇于求助
林明志提及,见义勇为是道德水平高的体现,“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见义勇为,但不能怪别人为何不来帮助自己。”
“学会自我保护,独立、自强不息;所谓天助自助者,很多事别人无法帮你,走出心中那道坎,要靠自己努力。”
他指出,若孩子遭遇霸凌,退缩不能解决问题,但若处于危险,应设法逃离现场,并立即向师长求助,以保护自己。
“在人际互动,多一点正面思维,别预设情况就一定糟糕,但如果遭遇明确肢体伤害或明显恶意,必须依法处理。”
他认为,教养孩子是父母责任,为人父母应求上进、不断学习,以提升智慧,并给予专业教育工作者,如教师信心,各造齐心教育孩子,塑造具备正确价值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