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浮世绘

吴伟才

文 文 文

吴伟才:有关人设

想说几句公道话。

听到一个记者在访问某个歌手后,这样说:“这人很假,虚伪,他在舞台前那种热力以及那种与观众呼应的热情全是造出来的。那种跟歌迷热情握手,会摸小朋友的头及互动表示亲切全都是假的,访问那时这人其实十分冷漠,不合作,面目僵硬,不苟言笑,情绪关闭,完全不像同一个人,至少不是我们平时看到那个人,平时的他,只是人设。”

生活里都有角色。职场上的生活,家庭里的生活,社交上的生活,其实都有着不同角色。而群众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其实都有着一个在自己预想中的形象(Freepik)

这位歌手很慈悲,我的话,先问候他祖宗十八代,然后告诉他大门出口在哪里。

但这位歌手不可以,他吃这行饭,他的职业无法如此。就算他再累,再厌烦,再受不了都得忍受下去——就算舞台前那角色演完了,他都不能出戏,别人眼光里他必须“表里如一”。

“人设”一词,近年出现频密,原是用来打假的,说有些虚伪的人为自己设计一副嘴脸一种形象,而现实完全不是这回事。


预设形象

我不否认如今充斥“虚假”的市场上确实有很多“人设”,但也不能一刀切地说,只要那个人与他职业或身份的要求形象不符,那么他平时的大众印象就是个人设,因为,人是会累的。

生活里都有角色。职场上的生活,家庭里的生活,社交上的生活,其实都有着不同角色。而群众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其实都有着一个在自己预想中的形象;医生、老师、会计师、柜台服务员、心理辅导员、偶像、送餐小哥、外劳……这些心理上预设的形象早已经在群众观念里约定俗成,难道没发现每次我们推开诊所里的门,里头就坐着一位在自己想像中的医生吗?他们无论外形及谈吐,都那么温和、理性、冷静,我们只认为这安全感是理所当然的。而难道这位医生下班后回到家里也必须24小时保持他职业上就诊时的角色吗?

或许,现在应该开始明白了。什么是群众以为的理所当然。别只要看到草地上有个水龙头那么它就必须要有水流出来,曾几何时我们已被惯养成这种“事事必须理所当然”的心态。所以,我们看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款,看接待员要有一个款,他人假如没有这个款,那我们自己也会送他们一个款,比如外劳,就是如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外劳里有多少是当地的大学生,因为我们不屑去沟通或理解他人,是我们自己给他人加上了一个应该有的“人设”。

卸下面具

不同生活里都会有不同角色,一个人24小时可以就活在不同需要的生活里。当爸爸妈妈难道就没有角色吗?当家里的老人难道就不必角色了吗?就连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学校里面对老师要用个什么角色,回到家里才不必用学校那个角色,所以,其实群众心里都知道这一点的,只是为了自己“选择性的方便及表示不满时的方便”,才会把不顺自己眼睛的人设就批评成为虚伪、造作、假。

只要社会形成了分工,各行各业其实都很自然地出现不同的角色,这是一个社会的无形秩序,但请别误会这是什么阶级分类,纯粹是社会上不同生活需要的角色秩序。而这些,都是表面的,真实的部分,才是个别的“真实自己”。不妨多读一些社会学及伦理学的书籍,双向探讨,会有帮助的。假如你在诊所推门进去看到医生的桌上有杯啤酒和一个烟灰缸,而这个很可能就是下班后真实的他哦,那你还会坐下来就诊吗?

我全篇想说的,就是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当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一切真相之后,维持和谐的同时要接纳现实,理解真相后但仍可处之泰然。

不必去为一个所谓人设的形象是否符合你自己的要求而去下评判。

阳光下,或灯光下,所照出的影子都不一样。别对所谓的真相如此迷信,人世里什么超出想像的人和事都有,我们不必全部都知道。有一种人很喜欢开口闭口就宣告“我这个人原汁原味就是这样的了”,其实这样的人,才要提防。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浮世绘

吴伟才

相关文章

吴伟才:秘密调味料 炒起饭来即刻香

吴伟才:嫁个洋人回家

吴伟才:吃盐多换不来尊重

吴伟才:一托鸡蛋三令吉

吴伟才:吹水Kopitiam

吴伟才:自觉能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