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建国67年,今年迎来与中国建交50周年。读过历史资料,相信多数人都对明朝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印象深刻,但早在公元7世纪(公元前601至700年)唐僧义净法师为了去天竺(当今印度)取经,登上海上丝绸之路,沿途中登陆南海(如今东南亚地区)多国,当中包括羯荼(古吉打)。义净法师在著作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成为后人宝贵史料。透过其文字记载和考古考证,我们可以追溯历史,对古代生活、文明、社会、国际交流等方面有深入、更全面了解,这推前有关马来西亚文字历史。
学习历史,让后人了解过去事迹前因后果,并以史为鉴,学习古人智慧,展望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在古代,河流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对经济社会层面都有深远影响,是除了陆路之外,是人类常用交通通道。
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公元635年生于齐州山庄(现中国山东省济南),约8岁出家,是著名三藏法师,也是四大译经家之一。
他在公元671年,从广州乘坐波斯商船南行,到天竺取西经,是比郑和早700年前来马来半岛的中国学者和求法高僧。
义净法师这趟取经旅程,经过南海多国,包括室利佛逝(Srivijiaya,又名三佛齐),并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在其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根据义净法师文献,马来半岛历史从14世纪的马六甲王朝,推前至公元7世纪,始于当时被称为羯荼(现今吉打州),而室利佛逝王国疆域非常大,相信涵盖东协10国面积那么大。
义净法师取经之旅不但提高帮助大唐僧人学习梵文,进而提高佛学造诣,也促进国家、文明,以及百姓之间友好交流。
他除了是精通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也是一名医僧,精通医术。他到天竺取经之外,也学习当地医术,并将向当地人介绍中医和人文,促进多层面交流。
适逢马中建交50周年,由马来西亚国家团结部主办,国家博物局、国家档案局、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协办《古吉打与唐僧义净国际大会》,以及《唐僧义净图片展》已于7月举行,邀请近百名学者专家、佛教界高僧及民间代表等,针对义净法师于登陆马来半岛古吉打历史记载展开学术研究及交流。
羯荼是东西方国际贸易重点,考古博物馆内陈列佛座经文之外,沿河还有炼铁炉古迹。
据史料记载,义净法师在公元672年登陆羯荼,逗留约4至5个月再启程前往天竺。
他的著作生动描述当时社会风俗和面貌,让后人透过文献,洞察古时候生活。
山东省佛协副会长兼义净寺住持释常净法师在受访时说,据义净法师两本著作记载,羯荼有庞大海港,义净法师经过马六甲再到古吉打,而针对室利佛逝现址考证有两种说法,指可能在泰国南部,或印尼苏门答腊巨港。
“义净法师笔下呈现的公元7世纪,可见室利佛逝是公元7世纪经济繁荣、富裕国家,历史久远,也是个开放国家,对技术、商业、文化和宗教方面都具有包容性。”
他说,义净法师笔下记载的其中一个民间生动例子,是当时羯荼民众会以椰子和铁,做物物交换的贸易活动。
“有人用椰子换铁,铁用于生活,且古吉打生产铁,用铁做贸易,是公元7世纪非常繁荣国家。”
室利佛逝是东西方枢纽
释常净法师指出,义净法师在著作提到南海当地人使用昆仑语,作为官方和通用语言。
“据义净法师记载,有个求法僧人精通昆仑语,当时义净法师也有研究。经考证,昆仑语是古马来语,但语言并不代表宗教。
“室利佛逝是前往印度的中转站,当时7至8世纪南海几乎都是佛教国家,离印度很近,义净法师逗留期间,学习昆仑语和梵语。”
他提到,义净法师求法期间,前后在马来半岛和室利佛逝逗留,深受王宫乃至平民百姓欢迎,并指当地人以食物供养,量多得满溢地面上,反映法师受民众优待。
“南海当时医学不发达,因为他(义净法师)医术高明,介绍中医和印度所学医术,将针灸、推拿、药方等传给南海人民,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释常净法师说,义净法师促进国家和社会之间友好交流,促使室利佛逝派遣使者到大唐,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当代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不可撼动。
取经之行促成文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认为,义净法师取经之行不但记录宝贵历史文明,也为南海和中国古代文明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她说,义净法师前往印度取经,是希望取得正统典范,来纠正有关戒律和对经文理解出现分歧相关课题。
“《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世界佛教提供珍贵史料,包括医学、佛教典型风俗,有助研究古代南洋和东南亚文化。”
郑筱筠指出,在武则天支持下,义净法师参与大量佛经翻译工作,且为了确保准确翻译,义净法师不轻易改动译问,还附上注释,以流畅语言作补充,促进读者即僧人的了解,这点是中国佛教发展重要创新,义净法师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
她提到,世界多样性由多种文明汇集而成,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风格多彩文化,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特征,并强调文明发展需薪火相传,更需要顺势、应势,以及推陈出新。
她说,从史料可见,世界文明发展都有规律,即任何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且多元共生是人类文明生态基本样貌,在面对全球挑战之际,世界各国应共享责任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问题。
考古证明马中友好逾千年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王邦维教授指出,义净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途中两度停留羯荼,共逗留约13个月,当中原因值得重视,以及更多相关研究。
他说,义净法师两度前往羯荼国,第一次是去印度途中,经考证是在公元672年至673年间,停留约4个月,第二次是从印度返回中国途中,即在公元686年,停留约9个月,加起来13个月,相信长时间停留不只是因为季候风。
“推算结论有3点,其一,当时羯荼国是孟加拉湾重要交易港口,经济相对发达和繁荣,各国商人和求法僧人来往,多数在这里停留。
“其二,羯荼国当时拥有活跃对外贸易活动,有属于国王的商船,国王也从事海上贸易,说明海上贸易有很大利益。
“第三,羯荼国受佛教影响,求法僧人在当地获得良好对待,否则他们不会作长时间停留。”
王邦维指出,数十年来在吉打尤其布秧谷考古发现,有中国陶器碎片、大量佛像和佛教文物,与义净法师记载事迹相符,证明中国与马来西亚友好往来已有上千年历史。
他说,义净法师记载也提到狼牙修(Langkasuka)国家,是位于当今马来西亚东北部。
他认为,义净法师记载和著作深具价值,是关于吉打最早文字记载之一,值得重视,且羯荼和周边地区历史研究,有助增进现代人对吉打历史的了解。
古文明交流是现代榜样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提及,理科大学考古队在吉打武吉皂礼(Bukit Choras)发现的佛教寺庙遗址(chandi)和千年佛像,经考证后源自公元7世纪,证明当地历史,比印尼婆罗浮屠和柬埔寨吴哥窟更悠久。
他说,《古吉打与唐僧义净国际大会》议决,将义净法师列为我国重要历史人物,并将后者记录列为中马两国官方历史档案。
早前在今年6月,考古队在上述遗址发现3尊佛像,其中有如真人大小盘坐的佛像及古梵文石碑,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从义净法师取经之行,可让我们学习古人追求学问,勇于探索未知,克服困难的精神。
他跨越地理、气候、语言等种种挑战,远赴印度求法,途中接触来自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事物,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会我们尊重与包容,也展现文化交融重要。
希望现代人从历史中学习,珍惜如今得来不易的一切,并维护重要历史古迹,继续传承古人智慧与正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