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会令我想起曾经看过不少以运动为题材的电影。中国电影《热烈》,讲述平凡的饭馆青年与潦倒教练携手踏上全国街舞舞台的热血故事;印度电影《Dangal》,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训练女儿,在男尊女卑社会里成为自己,成为摔跤冠军的坚持;改编自日本同名经典漫画的动画片《Slam Dunk》,讲述一盘散沙的高校篮球校队,如何从默默无闻,到问鼎日本高校的青春故事。
可见运动员的生涯,除了颁奖台上的高光一刻,更能共情并被大家看见的,是其默默耕耘的心酸。





随着奥运会落幕,我才反应过来要回顾这一届的热血。然而,对我而言当下最抓住眼球的,并非健儿站在领奖台上的荣耀时刻,而是网民自组成团的“键盘赛事”。
更关心谁“出格”
虽说,这一届的奥运会有键盘侠的参与而变得热闹无比,但对于运动赛事来说,却是变了味。网络的普及化让运动会本该有的正面精神被弱化,大众的关注点反而更倾向于谁做了“出格”的事,讨伐异类成了赛事的热门议题。
且看这届奥运会的键盘侠,数量可说遍地花开,而且参与程度非常广泛,从奥运队服遭群嘲掀开序幕,这群网民便肆无忌惮,甚至成群结队地在网上发动一场又一场无需真枪实弹的战争。
主席的家人“疑似”占用教练名额遭肉搜谴责;部长高调晒出与他国球员合照被网民批评;某艺人在网上对于球员得奖后,话里有话的发言也遭键盘侠围攻,种种现象可见,一场赛事下来,大多数网民关注的并非比赛本身,而是为他人“伸张正义”。
所谓的“伸张正义”,很多时候图的并非正义本身,甚至并非真相,而是当下不带身分的情绪宣泄。由于网络没有法官,无需开庭对证,只要人多便占理,可众口铄金。
有时会想,网络生态无人约束,乱象丛生,生活里唯唯诺诺的人,到网上可以作威作福自然是最痛快的事。每人骂几句,大家一起当个无形凶手,即便因此杀死了谁,罪行分薄后,骂两句的人都罪不至死,所以到最后谁都无需担责任。
回顾运动员遭网暴已非新鲜事,网民的攻击力在这个时代已形成一种畸形的现象,他们未必有原则。
曾经遭网民唾弃的李梓嘉,应该万万没想到会因为李欣怡的一则发言,忽然成了万民保护的对象。所以对于网民的留言,赞美或唾骂,只要你认真,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