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传统大戏戏台,逐渐被歌台取代其娱乐性,退到中元普度文化的一个小角落。在这样一个式微的现状里,仍有一些戏班在耕种存活……


刘意进:戏曲文化式微 演员难找
小三元歌仔戏老板刘意进原是戏曲演员,二十年前自组戏班,走过逾三十年的福建戏道路,见证戏班盛衰。
提到大戏或戏曲,多数年轻人想到的是神庙前或路边临时搭建的戏台,化上浓妆、穿着华丽戏服的演员在台上“咿咿哦哦”地唱,还有“笃笃锵”的音乐伴奏。他们当中,有的看一眼就走开,有的会停下脚步几分钟。

“现在的大戏是只供神明观赏的酬神戏,是做给神看的,或是中元普度做给好兄弟看。不像在老一辈眼中,看大戏是他们的最大娱乐,听到有戏班演出,大家都来看戏,椅子上坐满人。”
在没有其他娱乐消遣的五六十年代,戏台台前幕后人山人海,看戏为日常生活增添许多欢乐。可是,随着环境改变、七八十年歌台开始流行,戏台自此开始走下坡。
“鼎盛时期,一辆巴士载满四十人演出,现在大型戏班也只有十几个人而已,恐怕再多十年,戏班就彻底被淘汰了。现在戏曲演员越来越难找,也没有新人要学,要唱也是去唱歌台。”
戏班演出时间有淡季、旺季之分,一般农历六月到十月是旺季,这期间演出机会多是因为与观音诞、关帝诞、中元普度、九皇爷诞有关,各地有祭祀活动,形成一波唱戏热潮。
刘意进坦言,戏台的热络主要来自宗教活动:“现在邀请我们演出的多数都是神庙,主要是表演酬神戏给神明看。我不想到处奔波,选择集中在隆雪区域活动,最远去到马六甲和槟城。”
“我们是小戏班,只有四五位演员,而且演员也难找,有时演出得去除一些不重要的角色。演员酬劳视演出角色而定,小生、小旦是主角,酬劳较高。”
除了营运戏班,他也兼顾播放卡拉版音乐的工作,配合音乐师傅的现场敲锣击鼓,让舞台视听觉效果更加丰富。


另外,虽然戏台上只有基本“一桌两椅”的舞台布置,但是他也力求有观赏性,特别请怡保的老师父绘制戏台布景图案,有观音、寿星公、仙女、娃娃等传统图案。
戏曲演员出身的刘意进,因为小时候住在乡下、想要看世界,加上对唱戏有兴趣,于是选择跟戏班到处跑。自组戏班后,他已经很少演出,除非演员不够或找不到,才会浓妆艳抹登上戏台。

心存敬畏则百无禁忌
七月戏台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禁忌,那就是第一排座位不能坐,因为坊间流传这是“好兄弟”的专属座位,若犯了这禁忌,可能会发生灵异事件。


刘意进认为,有人相信禁忌,也有人不相信,而所谓禁忌,往往是前人经过长时间积累、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矩:“只要心存敬畏,做事有底线,则不会犯禁忌。”
他也听老前辈说过,不可携鲜花上戏台,假花倒无妨。“原因为何我也不清楚,只是老前辈这样说,我们听了就照着做,当时也不敢多问,怕被骂。”
“中元普度戏台就是表演给大仕爷、好兄弟看,只要做好本分,不要乱演,则百无禁忌。虽然说观众少,但一样要做出专业的演出,现场可能有不少耳朵在听,不能随便演。”
一般大型戏班规矩较多,因为要整合、维持及安定戏班,因 此需要透过一些规矩,建立共识而达成目的。相反,小型戏班比较宽松和自由。
他说,经过长时间合作、建立人脉,“小三元歌仔戏”拥有丰富的戏曲演员网络,彼此保持联络,若演员不够,拨通电话就能解决燃眉之急。甚至,他还请过90岁、85岁的演员演出。

吕丽霞:半路出家自学自练
若用一个字来形容吕丽霞和戏曲之间,那就是“缘”字。若不是缘,原本是家庭主妇的她,不会在年过三十岁才陆陆续续学戏曲表演;直到有了孙儿,近十年才正式登台表演。
吕丽霞是一位半路出家的戏曲演员,亦是“小三元歌仔戏”的老板娘。“我没有正式拜师学戏曲,三十多岁才学,找不到老师教,都是平常和朋友互相切磋,然后透过戏台看别的演员怎么演,偷师学艺,边做边学。”

演员要跟着戏班跑码头,很多时候得睡在戏台木板上,有时候戏台窄小,无法容纳多人,遇到好的邀请方就会给钱租酒店。这钱赚得不容易,但她觉得每到一处,就能看到一方风光,这和在家里含饴弄孙是不一样的体验。
从学习到登台演出,中间需要磨练多久时间,她说没有定论,胥视个人天分和努力,有的人刻苦学习,到头来一场空,有的人一点就通,很快上手。重要的是,工夫用到细处,就会结出硕果。
另外,演员亦要懂得随机应变,若忘词可以自己改词圆场。若有对手戏,又是和老对手、旧相识合作,彼此之间熟知对方的套路和习惯,很多时候稍微套一下,就能上场表演。


有时候,别的戏班演出时演员不够,叫她们帮忙,她和先生也很乐意当及时雨。“其实演出别人的戏比较舒服,拎戏服去表演就可以了,不用烦恼其他事。”
一路看着先生自组戏班至今,吕丽霞说,要营运一个戏班其实不容易,大家各持意见,意见不合则容易产生冲突。
“有时我和先生也会因此而吵架,或是他和演员各有己见之际,我都会劝告他要有包容心,现在戏曲演员越来越难找,戏班都在争人,是演员选你,不是你选人,所以不要计较太多。”


巧手缝制演出戏服
“小三元歌仔戏”的戏服原来出自于吕丽霞的一双巧手。“中学毕业后学缝纫手艺,本来也没有缝制过戏服,但是嫁给老公之后,陪他到戏台、看到漂亮的戏服,自然会技痒,想要知道这戏服怎么做?”
一开始她找不到窍门,演员们却很大方地叫她拿尺来测量、描摹戏服,回家后她再细想、研究,就这样慢慢摸索出经验和心得。
“每个戏曲角色都有它的戏服,演员根据他所扮演的角色穿戴相应的戏服。比如‘小生’角色,武生的戏服是紧袖口,以便于做打斗动作,而文生的戏服袖口宽松。‘小旦’戏服多数绣上珠片、花鸟图案等。”
戏服成本不便宜,除了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如果购买,一件戏服约莫几百令吉,整个戏班就需要几万令吉的服装开销,自己做则省下这笔钱。


“我只会缝纫戏服,帽子不会,还没有这个本领。戏班一天会有两场演出,下午场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戏服比较简约朴素,一般傍晚场的戏服比较漂亮。”
每次演出前,她会把所有登场角色戏服、头饰,放在后台上,逐一排好,以便于演员穿戴。

说到戏服,吕丽霞提到一个戏班的禁忌。
“以前的戏服、道具都会存放在大木箱里,所以一般会忌讳用脚踢木箱。另外,能睡在木箱上,却不能坐在木箱上。即使现在已经没人使用这类大木箱,但多数演员还是本着尊敬之意,不踢、不坐存放戏服的箱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主题故事|娱神娱鬼娱人 布袋戏指挥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