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大学时期听过我演讲,现在已29岁的年轻朋友(简称:小辉)私讯询问,他该买房吗?这询问来自于父母亲加上身边朋友们不断催促他尽快买房子,让他烦不胜烦。以他每月9000多令吉的收入,自己8万至9万令吉的储蓄,加上父母准备了5万令吉让他买房,借贷买房(50万至60万左右的房子)在财务上而言对他来讲是做得到的。
但是,他不希望被房贷捆绑未来的几十年。加上来自东马的他,对未来长远落脚处心中又还没有谱,内心又想要创业做个自由工作者。因此,对于买房这件事,心中是万般不愿意。因此,想问问我,买房是否是他应该在这阶段要做的事呢?
财务规划其实就是一个预先分配财务的工作。更直接点就是把“财务”这资源如何有效的根据人生重要优先秩序做规划分配,来达到成效极大化的好结果。





当下小辉因为没有买房及每月房贷责任,他现在掌握着8万至9万令吉的储蓄,以及每月扣除开销后能再额外储蓄。
如果买了房,就等于把现在的储蓄及每月额外的现金流“交换”成房子这资产。
从科学化理财角度,我们需要思考的角度应该是,把现在拥有的资金及现金流转换成什么对未来才是最好的选择呢?房子应该就是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当我们认知到房子是其中一个选项后,我们需要问问自己的是,除了房子我还有什么选项呢?
现代人懒惰思考
我观察到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懒于思考,更倾向于放任现在的 “放空模式”。“放空模式”最大的损失就是时间成本及机会成本。白话点讲,流逝的时间就等于让钱因为通货膨胀率变得不值钱。

其次,对于绝大多数人,当钱放空时我们就更容易为了满足“即时快乐”而花掉。这即时快乐一般来自于羊群效应或者外在商业环境刺激。
因此,无论买不买房,从专业理财谘询而言,关键不在感受上的“想或者不想”买房,而是主动要求自己进一步思考现在手上的资金及每月的储蓄,如何创造给自己未来拥有更好的生活保障或者生活品质。
所以,对于小辉这年轻人我给予的看法是,当下他的“烦恼”更像是父母及朋友的意见让他心里一边觉得像他这年纪确实该买房,但另一边厢他又莫名的抗拒担心买房后丧失了“其他还不懂,想要做的事”。因此,积极性的做法是,让自己沉淀好好思考,当然我也建议小辉做个财务计划书理清自己的当下处境,规划更清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