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大家都聚焦在印度女游客坠地洞的事件,不仅大马媒体争先报导,国际媒体也高度关注。
难得,“马来西亚”这个名字,又再次登上国际新闻,却是这种不幸的事件。
这几天,与朋友闲聊的课题,也离不开“找到了吗?”。可见,这起事件的受关注度有多高。
虽说这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故,每天都有无数人路经此地,旁边还设置了一个比女游客重好几倍的石凳,却是这个不幸的女游客走过时,石砖突然爆裂,她就这样坠落地底。
绝不能以“意外”两个字,就这样摆脱一切的责任。
“马路如虎口”如今恰恰可以形容吉隆坡的危机,不只要注意车水马龙的交通,如今连走在没车的小巷,也一点都不安全。
隆市地陷人人自危
在“地洞吃人”事件发生后,大家都人心惶惶,开始关注地陷危机,甚至一个2017年的研究报告也突然“爆红”。
我说的就是大马公共卫生日前在面子书发布的2017年吉隆坡地陷危险区的研究报告,当中把甲洞、甘榜峇鲁、安邦和班丹列为地陷非常高风险区,而半山芭、蕉赖,还有坐落着大马引以为傲的吉隆坡双塔楼(KLCC),也被列为地陷高风险区。
我想,研究员也没有想到,一份在7年前撰写的报告,会在今天引起关注。
“地洞吃人”事件敲响了警钟,暴露了吉隆坡基础设施处处存在危机,原来我们脚下踩着的马路,一点都不踏实,有可能还存在我们看不见、深不见底的坑洞。
我相信,政府现阶段在专注搜救行动的当儿,也会开始探讨吉隆坡地陷的风险,采取补救措施。
道路坑洞人人有责
不过,解决地洞危机,应该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不是仅靠政府的单一行动。
毕竟政府没办法全方位、无死角地视察每个角落。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靠民众的举报,政府才能发现端倪。
就好比马路的坑洞,往往在造成严重伤亡事故后,工程部就成了背黑锅的一方,人人都会谴责当局没有尽责修补坑洞。
不过,你在发现坑洞时,又是否有及时举报?还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无视这些坑洞的存在?或许就是我们的视而不见,造成一名骑士在路经此地时,不慎失控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