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科学伊甸园

宋明家

会员专区

众声

文 文 文

会员文|宋明家:为什么马来西亚捐血率低

“捐血率”反映国家的什么素质?

 根据卫生部去年6月公布的数据,马来西亚的捐血率为2.28%,亦即每千人22.8名捐血者,以支撑国家每天2000包血的需求。

 为配合我国每年的人口增长率,该部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每千人35至40名捐血者的目标。

 这个2.28%,比发达国家低很多,显然也和国家发达不发达、进步不进步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采集的数据显示,全球1.18亿次捐血当中,其中40%来自高收入国家。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口仅占全球人口16%,竟然贡献了全球40%的捐血量!

 另,该组织数据分析也表明,高收入国家捐血率中位数为每千人31.5次,远远高出中上等收入国家的16.4次、中下等收入国家的6.6次,以及低收入国家的5.0次。

 笔者自19岁开始捐血,至今共捐献全血和或血小板“成分献血”(apheresis donations,亦即血液分离术)61次。当然,这和那些捐血次数百多次的捐献者,是小巫见大巫。凭藉这些年一点点的捐血经验,或多或少让我发现大马社会对“捐血”这回事,存有太多误解和误会。

 也就是说,大马的22.8%捐血率,透露了国民的整体人文和科学素养。

(一)捐血损害健康

 这个迷思,不知是上一代教育知识不够普及的时候传下来的,还是我国健康教育的问题。

 事实上,捐血不但不会损害身体,反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素质;这包括通过捐血改善血液的循环、较低的心脏病患病率、相对低的患癌风险、较低的动脉硬化几率等。

(二)捐血不关我的事

 很多人会认为捐血不关我事,主要是因为公民意识相对低落的原因。

 在一个公民社会,每一个人都视其他非亲人社会成员为“息息相关”的“亲人”,亦即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同一个社会里,势必相互影响、相互爱护,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是一个和外界毫无关联的孤岛。

 我对别人或环境的“好”,最终会回到自身或家人身上。这种认知,塑造了一个公民社会,也造就了和谐和互爱的氛围。发达国家为什么会是“发达”国家,主要在于公民意识在民众的普遍体现。

(三)捐血很痛

 很多人害怕针头,也害怕看到血,我们可以理解这些障碍因素的个中因由;但其实只要以上的“公民意识推动力”强过“怕痛障碍”,那一点点的痛就不再是什么值得害怕的事了。就比方说有些人为了美貌而去动整容手术,“美貌”的动机强过“怕痛”的障碍,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老实说,针头插下去的时候的确是有一点点“蚂蚁咬”的痛感,过后就麻木没什么感觉了。只要通过这一关,捐血就万事无碍。若真的害怕,就不要看,任由护士摆布就行了。

 除了这些因素,“同情心”或“同理心”也是捐血的主要动机之一。

 马来西亚人常自诩是一个热心助人的群体,但一个发达国家的整体表现,其实是体现在适当的、有智慧的衡量悲悯他人,而不是“滥悲”的表现。

 在捐血这回事,同情心一般和“利他”行为有密切关系。但若同情情感不如其他因素(比如捐血后的些微疲惫)强的时候,就会影响捐血的决定。

 一些研究也发现,“社会责任”是捐血重要的动机因素。比如土耳其Ufuk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 and Science and Literature团队的数据分析显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决定了人们要不要捐血的行动。

 想要解决我国当前捐血量“岌岌可危”的窘境,通过诸如教育、公民运动等策略,以提升国人整体公民意识,将是一劳永逸的方案。

更多精彩评论,请点击”评论──人人咖啡店”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科学伊甸园

宋明家

会员专区

众声

相关文章

独家-深新闻|无牌医美隆鼻隆胸失败 男儿身 整出 愁 容

会员文|理净师父:大马变与不变!

会员文:神仙指路(第13篇)|垄尾济宝宫小神龛 7拿督公共享香火

会员文:体坛视野|身负22处新旧伤 纳达尔从今“网”后

甄子曰专栏:安华不安|会员文

会员文:一点通|转型也有春天 运动“圆”第二个梦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