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共存的多样性,总有摄之不尽的好镜头。生在这里的我国摄影师罗敬义(Kenny Loh)在离家许多年后,回到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怀着重新探索童年时父亲带他游历过的地方的情怀,展开了横跨全马十三州的拍摄旅程。这次旅程催生出图文并茂的摄影专书系列《Born In Malaysia》(生在马来西亚),在他的镜头下,每个大马人都有故事,也是别人的灵感来源,更是无名的英雄。
“明天我要出一趟门了。”于是顺口问罗敬义国庆日会去哪儿,他马上耍手拧头说不确定,“早上起床后,才决定要去哪儿啦。”自2009年回到大马久居后,这就是他的生活常态。
每到一个地方未必为工作,他却肯定是为了摄影。自幼受父亲罗灿雄影响,其父亲很喜欢摄影,每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帮他们拍照,“看到他用相机时,我就很想试试。”
“当然,他不敢把贵重相机给我用,只买了个小型相机给我试试拍。”看似小举动却影响至大,在霹雳怡保念中学时,他担任起校刊的摄影人。
后来,他负笈美国的摄影学校考取摄影文凭,返国后,先是担任杂志摄影师,随后经营自个摄影室;直至1991年,他前往台湾经营摄影与眼镜设计业务,往后18年游走在中港台。
他于15年前归国,他感到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因此,背起相机走遍全马各个角落,“最初并非为出书,只想通过旅行寻访父亲曾带我去过的地方。”
他仍记得,童年时,父亲喜欢载着他们四处游玩,“当时没有高速大道,只是沿着乡间小路从吉隆坡一路开车到美罗、打巴等地,每到一个城镇都会停下来用餐或购买土产。”
“每到一站,我们都会看到主要街道两旁排列着熟悉的商店和仓库,那都是工匠们和商人交易的地方。”回国后,第一次环游大马,他虽满怀希望而去,心里还是会忐忑不安。
“当我去拜访那些儿时熟悉的地方时,内心充满不安,我在想自己是否还能认出它们。它会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吗?它还会存在吗?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同但新鲜。”
每到一个地方,他偶尔会选择寄宿在别人的家,“如此一来,我才有机会跟当地人一起过生活。”一般上,当寄宿的家人到小食店都会叫上他,“到了那里大家都会来跟我聊天。”
“尤其看到我随身携带相机。他们都会问:你在拍什么?”好奇心促使彼此打开话匣子,“随后,他们就会带我四处走走。”他说,有些拍摄对象是他在探访某个地区时巧遇的。
“还有一些人是事先联络好的,他们知道我会去;我也会在网路上搜寻有趣人物,拍摄和采访;也有时候,我只是随便走走,却总是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人。”
尽管没有固定模式,但他笃信,肯定会寻找到有趣的人物来拍摄,尤其是出现第一本书中的人,“因为我离开那么久了,已经不熟悉每个人和地方,只能漫无目的的走。”
每遇见一个人他都会向对方道明追溯从前的来意,“我跟他们说,小时候我可能到过你的店,他们听了都会哈哈大笑起来。”随后,他便跟对方开始进入聊天模式。
“其实,拍摄时间很快,更多时间花在交流对话之中。”在拍摄时,他声称,自己非常直觉化,不太考虑技术问题,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且驾轻就熟。
“然而,当进入一个场景时,我会四处观望,寻找安置拍摄对象的最佳位置。”由于与拍摄对象可以相处的时间不多,也不想占用对方太多时间,每次拍摄他都着重于倾听对方的故事。
“如果我对他们的故事产生共鸣并表现出真诚兴趣,自然而然捕捉到最真实的表情与瞬间。”
摄影老友一语点醒梦中人
走着走着、拍着拍着,殊不知就促使系列摄影专书的诞生,“约莫一年半后,我的摄影爱好者朋友看到我拍摄的照片后,觉得不错并建议把它结集成书。结果,一语点醒梦中人。
就这样,他个人的第一本书《Born in Malaysia——A Photographer’s Journey》(生在马来西亚——一个摄影师的旅程)于2013年出版,并在同年获得国家书籍奖(Anugerah Buku Negara)。
此处女作的马来文版,亦在2017年推出,书的译名同样充满家国情怀,那就是《Anak Malaysia——Pengembaraan Seorang Jurugambar》,他透露,这本专书的拍摄地点始于马六甲。
“当时,我住在吉隆坡,马六甲离吉隆坡很近,况且我也非常喜欢那里。”此书他花了三年走遍全国十三州,后来拍摄吉隆坡,同样耗了三年才完成,那年是疫情来袭前的2019年。
他再接再厉出版的《Born in Malaysia——A Story of Kuala Lumpur》(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故事)是全新书籍,“首本书出版后,我回到吉隆坡也有段日子了,许多朋友都看过我的书。”
“他们会向我推荐拍摄主题。”有了初体验之后,他筹划此书过程特别轻松且轻易得多,却也有大不同,“由于是通过朋友推荐或社会企业创办人、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他们都认识我。”
“因此,拍摄感觉变得不一样。”他坦言,相比之下,第一本书的拍摄任务来得自在随意。
从无心到有意把拍摄成果结集成书,时至今日,《生在马来西亚》系列依然是他热情所在的主题。“我开始了另一版的《生在马来西亚》系列,这将再次带我走遍全马各个角落。”
拍张好照片说好一个故事
通过摄影作品记录大马人民日常生活和文化,对他而言,纯粹为了庆祝我国的多样性,“我只是尽自己一份力量,以推广我们的文化和种族多元化,尽管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在面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拍摄对象时,他指出,长期以来的阅读以及跟不同种族交往,对他起到莫大帮助,“我对我们的历史和各种习俗背后的因由甚感兴趣。”
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他声称,只要身体依然健康,他就会继续收集这些人的故事,至于其摄影作品对社会影响的,他期望自己所拍的照片和收集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彼此。
“也向大家展示,这个国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且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国家,和谐共处是唯一的出路。”尽管他认为摄影可以改变社会观念,但他不会将此与个人作品作联系。
“一旦变得自我膨胀,照片就会变成个人在展示自己多么出色的东西。”他强调,其摄影作品应该是关于拍摄对象,“我依赖他们来影响人们的看法或观点。”
“这就是为何我总是尝试在拍摄前,跟拍摄对象做采访,然后,用文字或照片讲述一个好故事。”他总喜欢为照片配上故事或至少一个标题,这样人们就知道为何他会拍下相关照片。
“我不断在寻找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无论他们是餐厅老板、艺术家、工匠、杂货店老板等等,特别是那些即将消失的行业或不再存在的企业,我也喜欢世代相传的行业。”
老百姓想要的幸福好简单
在拍摄主题时是否曾感到内心挣扎或困难,“我不是新闻摄影师,所以不必拍摄我不喜欢的人物,我拍摄的主题是我认为有好故事可讲述的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过,我对原住民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为此,我正与几位合作者共同撰写一本图文书,名为《Born in Merdeka——The Orang Asli Story》(生在默迪卡——原住民的故事)。”
“我们走访了他们所有的村庄,亦亲睹他们的生活方式。”原住民社区对他而言非常特别,“我花了很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我还拍摄了移民和难民,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同时,我也看到了大马人生活在贫困中的情况。”在走遍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人后,期间最大的印象和收获是什么?他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方面没有做太多思考。”
“然而,我会说,自从我开启这个项目以来,我对大马人和不同种族的理解大大加深,越多采访与拍摄,越发意识到不同种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我们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非差异。”
“大多数人只是想过一个和平的生活,有钱偶尔去度假,并为家人提供优质的生活。”许多时候,老百姓想要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罢了。
随着社会不断演变,他对自己的作品在未来如何被解读存有什么看法呢?“我的作品捕捉了我在执行这个专案期间的大马一个切片,我希望,未来人们会欣赏我当下所了解的大马。”
摄影前安静对话拍好照片
从室内至室外,从摄影棚到大街小巷,他拍过无数肖像照,遇过什么棘手个案吗?他提到最近拍摄过的几个人物,其中最难忘也最挑战的,首数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Prince Albert II)。
“我们必须遵循各种礼节,当时也没有太多时间。当我终于站在他面前时,他只是简单地问道:你要我做什么?”他只能在不到十分钟内,快速微调灯光和角度,进而完成拍摄任务。
另外,他还分享了曾有过的自豪时刻,那就是拍摄丹斯里林吉祥在2018年大选期间的照片,“在选举日前后,我与他一起度过了超过一个月,我们走遍马来半岛,甚至去了沙巴。”
“我总是与他乘坐同一辆车,还住在他家和酒店里呐。”他指出,为知名人物拍摄主要是计划方面需要更多时间,“然而,实际拍摄过程,与普罗大众是相同的。”
“我抱着相同的意图,那就是拍出眼前人最好的肖像。无论对方是谁都一样,我都会倾注同等热情和专注拍摄他们的个人照,我也喜欢在开始拍摄之前,与拍摄对象静静的对话。”
“这对拍摄有莫大帮助,因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聆听始终是拍出有情感、有灵魂以及会说话的肖像照的不二法。从他书籍的图与文中,我们则阅读到他聆听别人后的结果。
时至今日,他的个人出版物加上企业客户的书籍,总共有十多本书,“过去3年里,我为客户制作了两本咖啡桌书,未来将会推出更多书籍,为客户亦为自己的‘生在马来西亚’系列。”
不只是照片还有情谊情感
出自于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再次环马走一回?“十年前所拍摄的内容,很多事情都改变了。”他随手翻开《生在马来西亚》的其中一页,说道:“你瞧,这个华人工匠,他已不在人世了。”
“还有,这老太太觉得茶有益于我,每次见面都会赠我几袋茶叶。数年前再回去时,不见其身影,出来迎接我的是她女儿,后来才知道老太太离世了。结果,我跟其女儿聊起了旧时光。”
他感触地说,每当听到这些讯息时,内心难免感到哀伤。哪怕只是一面之缘,也在彼此心中留下痕迹,然而,他感到欣慰的是,当初摄影对象不在了,但他跟他的下一代还能继续做朋友。
他继续翻页,说到:“这家店和这个店主仍在,几个月前我还见过他。再来看看,这家在马六甲的华人理发院,如今变成咖啡馆了,但是,他们仍保留当年招牌,里头也装上空调了。”
他所说的恰恰印证“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说法,不论世事有没有定数,自从首本书出版后,他做了一次环岛行,把出版物赠送给书中人,“几乎我能找到的所有人都给了。”
“有的书中人还为我的书留下签名。当我旅行时,也会试着回到从前的拍摄地点,看看所拍过的人事物。每次出发留下的不仅是照片,更多的是情谊与情感,回去看他们让我感到特别。”
“还有一个人,他传了张照片给我,那是别人拿着我的书去旅行,并找到了他…”他打从心里笑着说:“你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多少乐趣!”这就是用马来西亚的热情来说爱你的实证。
结果,国庆日当天,他取消了出游计划,留在家乡吉隆坡欢庆国家独立67年。不晓得即临的916马来西亚日,这位照片故事人会否再次出发,继续拍出好照片说好以这里为家的人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