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制度立意良善,原是要确保各界具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做出该认定范围内的事情。
有些认证还会分级,入门即初级、资深转高级,诸如种种,和学校考试制度差不多。
后来认证制度逐渐商业化,更和会员制度同被喻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有心人士把认证制度当作一笔生意,只要申请者满足资格或条件,且缴付费用,就能轻易获得认证,剩余的就是定期检视,或在期满后付费,继续享有认证带来的好处。
在新一轮的政治风波中,强制性清真认证制度(Halal)成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热门讨论话题;朝野再次因为该涉及族群间的敏感课题,再次吵了起来,令人看了不禁摇头叹息。
关键在“强制性”
强制性清真认证制度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在于“强制性”3字上。在穆斯林群体大多数能接受的情况下,这一课题触及非穆尤其是华社权益。
举例而言,若是一家炒果条店,在烹饪时没有用到猪油等非清真材料,那强制执行后,业者就需申请清真认证;但同样的,业者也可能为了省却申请的繁琐程序,直接选择使用猪油来料理就好了。
再者,听闻除了强制性清真认证外,当局也正考虑是否要实施非清真认证制度,供除了清真业者之外所有人申请。
这种为大家贴上标签、把国人们一分为二的做法,将更加分化目前大马脆弱的族群关系,若非穆退让、此例一开,未来当局是否又会从食物,扩大到住宅社群(清真和非清真住宅区)、甚至是医药、教育领域。
影响日常生活
针对非穆群体来说,强制性清真认证制度的建议,已是侵犯他们的权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因此,行动党士布爹国会议员郭素沁对此发言,传达多元社群的心声,却被穆斯林群体攻击,诚然令人遗憾。
首相署前部长再益依布拉欣对此更是一针见血,直接点名这可能是生意问题,因若该建议真的落实,伊斯兰发展局每年将获得巨额收入;不过,同时也将增加餐馆业者的营业成本及耗费的心力。
若清真制度强制执行的话,或许日后我们相互见面打招呼时,除了问一句:“你吃饱了吗?”,也可多问下一句:“你今天Halal了吗?”,再对视一笑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