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逐步老化,骨质疏松症病患增加,成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
骨质量变化与年龄增长息息相关。台湾骨质疏松症学会理事长陈崇桓提醒,骨质量在25岁左右达到高峰,40岁后会逐年下降,特别是停经后妇女,骨质流失更为严重。
陈理事长建议,民众应把“骨本”当作存款,趁年轻时就积累足够骨质,以备老年时使用。65岁以上停经女性、70岁以上男性、长期使用类固醇患者,以及50岁以上有骨折史或骨质疏松风险因子人士,应定期做骨密度检查。
此外,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数据显示,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24%,超过多种癌症,且有近80%患者因此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陈理事长提醒,长者是骨折高风险群,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约有半数在一年内再度骨折,而二次骨折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建议患者透过药物治疗,提升骨密度,并遵从医生指示,不应自行停药,以稳定疗效,并减少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被视为一种“沉默疾病”,许多患者直到骨折,才突然意识到病情的存在。陈理事长指出,骨质疏松不仅增加了骨折风险,还可能使患者长期卧床,进一步导致褥疮、肺炎、尿道炎和静脉炎等感染风险,并引发营养不良与情绪低落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民众可通过改善居家环境降低跌倒风险,如保持灯光明亮、地面干燥,并穿防滑鞋。此外,维持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健康习惯,也是有效对抗骨质疏松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