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现代人习惯肚子饿时,就吃零食,又或半夜失眠时,吃泡面,这些行为让人们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超加工食品,影响健康……

诸多加工食品如含糖饮料、包装零食、冷冻食品和微波即食餐,不仅容易使体内饥饿素增加,还会减少瘦素的分泌,从而导致过量摄入,最终引发肥胖问题。
台湾减重专科医生魏士航提醒,过量摄取上述食品还会提高罹患32种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精神障碍。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改变特定习惯,降低超加工食品对健康的影响。
超加工食品易上瘾
根据巴西圣保罗大学于2009年提出的NOVA分类系统,食品可分为4类:
●第一级——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Unprocessed or 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包括水果、蔬菜、豆类、鱼类、蛋和肉类等。这类食品未添加额外成分,但可能经过切割、加热、研磨、烘烤、干燥或冷冻等处理。
●第二级——经过加工的烹饪原料(Processed Culinary Ingredients):如奶油、面粉和盐等,来自未加工食品的提炼,多为烹饪原料。
●第三级——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由未加工和烹饪原料制成,如面包和罐头食品,并添加防腐剂,以延长保质期。
●第四级——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由多种添加剂和天然食材经工业加工而成,常见的包括含糖饮料、包装零食及微波即食食品,通常含有大量脂肪、糖和盐,大大提升了口感和保存期限。
魏士航医生进一步说明,超加工食品会影响身体的饥饿与饱足感,导致人们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热量。
最新研究显示,过量摄取超加工食品可能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50%,焦虑及精神障碍风险增幅达48~53%,以及也会导致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等问题的风险上升。
为何人们对超加工食品容易上瘾?魏医生解释,这类食品的魅力在于“精心调配”,食品制造商利用各种测试来调整糖、脂肪和盐的比例,制造出大众最喜爱的味道,刺激人体奖励机制,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增强进食快感,使人逐渐对其产生依赖。
明智购物和进食
为了符合更健康饮食,魏士航医生提出以下建议:
●学会辨识成分标示:仔细查看所选食品的成分标示,即使是洋芋片,也要选择原味和成分简单的品项,以减少添加物的摄取。同时,注意一些看似健康的产品,如燕麦奶和坚果奶,这些食品可能因为口感需要,而添加过多调味或不健康油脂。
●改变购物管道与习惯:建议选择生鲜市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购买超加工食品的机会。提前列好购物清单,只选购所需食物,避免随意购买不健康零食。
●设定零食时机与分量:不妨规定零食只在特定场合享用,如聚会时,这样可减少零食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