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陈万诚

萬見誠言

文 文 文

陈万诚:亚洲北约可行性多高?

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上台后,提出建立“亚洲版北约”的构想,旨在促进印太地区民主国家之间的多边安全联盟。

虽然这一设想在地缘政治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亚洲北约”这一概念并非全新。早在2000年代,地缘政治专家迈克尔格林便提出类似构想。与此同时,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生前也曾大力推动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

然而,尽管有这些早期的努力,朝着正式多边军事联盟迈进的步伐却一直停滞不前。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在军事能力、经济利益和战略优先事项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集体行动的障碍尤为突出。

差异造成障碍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区域内国家对于“亚洲北约”的支持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军事层面,国家间的分歧更加明显。

一个类似北约的区域军事联盟不仅要求成员国承担共同防御义务,还意味着各国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放弃自主性,承担军事介入的责任。然而,这种义务在亚洲并不受欢迎。亚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其在面对军事联盟时的谨慎态度,区域内国家更加不愿承担风险。

日本国内的宪法限制进一步加剧了“亚洲北约”构想的复杂性。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的规定,日本只能保有用于自卫的军事力量,这限制了其在国际军事行动中的角色。

石破茂尽管长期以来主张修订宪法,赋予日本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但在日本国内,和平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公众对宪法修订持谨慎态度。即便石破成功推动宪法修订,这一过程势必充满争议,且将耗费大量时间。

这也意味着即便日本愿意推动“亚洲北约”的实现,其国内的宪法限制仍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来看,日本已经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向美国延伸了集体自卫的权利。这一安排虽不如北约的正式联盟那样强大,但它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合作模式,避免了因宪法限制而带来的政治敏感性。
在这一框架下,日本可以在没有正式军事联盟的情况下,继续与美国和其他盟国进行有限的合作。相比之下,若要建立一个正式的“亚洲北约”,则要求日本承担更大的军事责任,而这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中,仍是一个难以被接受的立场。

东南亚很谨慎

整个亚太地区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与欧洲相比,亚洲国家在军事、经济能力以及政治文化上都存在更大的差异。欧洲国家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基于共同的安全利益组建了北约,但亚洲国家则有着不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

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历来在大国博弈中保持谨慎,它们更倾向于避免过于依赖任何一个强国。这种策略决定了东南亚国家难以在短期内,接受类似“亚洲北约”这样具备强烈军事色彩的联盟模式。

区域内的分歧、日本的宪法限制以及潜在成员国之间不同的承诺水平,都构成了实现“亚洲北约”的重大障碍。与其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当前日本及其盟国应当更加注重通过现有的合作框架,采取务实的措施,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安全挑战。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陈万诚

萬見誠言

相关文章

陈万诚:美乌峰会:全球权力格局的转折点

看好文|陈万诚:德国梅尔茨的困境

会员文|陈万诚: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终结

会员文|陈万诚:移民潮 全球的烦恼

陈万诚:高额关税冲击全球市场

陈万诚:软实力外交:大马的区域战略新机遇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