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常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中,看到“我是I人”、“我是E人”?这个流行语其实源自MBTI人格测验,它是由美国人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母亲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类型理论发展而来,全名为“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测验结果可分为16种人格,尤其以“内向与外向(I/E)”为代表。外向(Extrovert)意指“E人”,他会把个人的精力优先投注于外在世界,会因为与他人互动而充满活力。而内向(Introvert)也就是“I人”,则优先投注于内在世界,在反思内心世界时精力充沛。
MBTI人格测验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包括思考和决策偏好、适合的职业选择,以及与他人相处的状况等。你可以用以下指标简单判断自己倾向哪一类型:
●倾向外向型 (E) 的人
─ 关注外在世界
─ 透过与人互动获得能量
─ 迅速采取行动
─ 透过对话交流,向外处理想法
─ 先行动、后思考
─ 乐于主动
─ 兴趣广泛
●倾向内向型(I)的人
─ 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 透过反思概念、想法、经验和记忆来获得能量
─ 花时间反思
─ 透过写作交流,向内处理想法
─ 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
─ 在重要时刻采取主动
─ 专注于少数兴趣
这些人格测验仅为参考,人性之复杂, 绝非16种人格而已,加上环境的气围,会让原本复杂的人心产生更多变化。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对“I人”、“E人”笼统描述的“性格”打抱不平,比如有人说“I人不是害羞,I人只要在对的人面前,就会变活泼。”“在能让自己感到平静自在的人身边,I人也能变成E人。”“其实没有所谓I和E,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罢了。”
归根结底,人格测验也只是一种心理测试罢了,若过度沉迷于MBTI,视为工作、交朋友的真理,就有些过犹不及了。还可能因此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从而限制了社交圈,并放弃改变性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