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学习

浮世绘

吴伟才

文 文 文

吴伟才:视觉启示

因为画展的缘故,家里大厅上原有挂满的画作全部都移去了展场,某夜,守完画展回到家,一打开门,顿时发现家里大厅的赫然苍白,整个人登时愣住了——这四面墙不是一直都在的吗?怎么一下子苍白空洞,如同一座废墟?

原来视觉的感触是如此地直接。在“一有”“一无”之间,那种心理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只要属于视觉,其实人人都是“会看画的”;天上横跨整片天空的彩霞就是一幅大自然壁画。水面的涟漪荡向岸边的荷花就是一幅自然里的抒情小品。(图:Freepik)

而我想到的是:假如那些墙壁上原本就是没有挂画的,或许我还不会那么明显到感觉没有画后的空洞,就因为之前这些墙壁都是挂有画作的,它们每天就在身边,是一种常态,进进出出,每天的生活都与这些视觉交集,习惯了它的视觉和这些视觉的能量,因为已经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也因此,当这些墙壁空了,就感到一种缺失与苍白。

作为画家,也常听到身边有人说:“我是不懂艺术的啦,我不会看画的,常常看不明白”。

而我认为“明白或不明白”并不是重点,就算把一个生物解剖图解放在跟前,也有很多人看不明白。我比较相信视觉感受与心理反应,看一样东西,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反应都不一样。因此,就算是同一幅画,每个人感受与反应都不一样,这不是“明白不明白”的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察觉自己视觉反应的问题。

画中意义

某些画对某些人能够产生直接的、强烈的视觉反应或心理暗示,而这些反应与暗示包括了正面与负面的。有些画,看了顿时情绪低落,甚至恐惧,那是一种负面的刺激;但也有些画,看了顿时感觉良好,甚至可以看进心里去,就如自己步入画中境地那样,那是积极的视觉交集,是一股正面的能量。

因此,只要属于视觉,其实人人都是“会看画的”;天上横跨整片天空的彩霞就是一幅大自然壁画。水面的涟漪荡向岸边的荷花就是一幅自然里的抒情小品。街头来来往往的人们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一划无边无际的海面水平线,那就是一幅平定心情的简练线条。这些都在我们平日生活里,我们看到这些也都会赞叹,只不过是当它们被搬到了画布上,通过了不同的表达,多了一层创作者的个性参与或心情表达,那就要看看那位观画的人,与创作者的作品是否有所共鸣罢了。

在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国家刚独立,根基未稳,国家发展方针紧扣着经济发展与国人生活的稳定。那时的国民,极大部分都在忙碌于建设家庭,劳心劳力,也根本没多少时间及条件去关注生活里生活审美这回事。

时代变了

那时的人,最佳的视觉启示就是家人个个长得健康脸上喜悦快乐,这是人生里最基本的要求。不过,随着社会结构无法避免地复杂起来,生活虽较前富裕了,生活方式也进步了,却也同时产生了后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矛盾——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冷漠感、自我设防感也随着衍生,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因为物质演进而产生的精神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绘画艺术上的演变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控诉这个变化的,绘画里着重反映这个负能量的存在,带有警惕性,但看了也许会更不舒服。另一个方向,是鼓励人们在这个物质化社会里别忘记人性里原本懂得欣赏真、善与美的初心,这个方向的绘画力图在炎凉世态的摆荡中,提示着人性里仍有光亮与美感。这两个方向其实都有其作用,警惕性与鼓舞性,都有其视觉表述,也各有立场。

作为画家我本身是较为倾向创作里运用视觉鼓舞性的,毕竟,我不爱老瞪着疮疤,与其瞪着疮疤倒不如打开窗口看看另番好天气。也因此我总会想点有正面能量的视觉角度来作画,而且这个方向,创作时自己融合进去作品也会感觉舒服一点,皆大欢喜,我觉得会快乐些。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浮世绘

吴伟才

相关文章

吴伟才:伦敦圣诞

吴伟才:何须捅破

吴伟才:越南口味

吴伟才:朝圣之路

吴伟才:回首列城

吴伟才:维护界线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