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作家龙应台的说法是:“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那么,我们忍不住要追问: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又是什么?
高尔基和王安忆似乎为我们回应了这个问题。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王安忆则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涵主要在表现人心、揭露人性、反思人生,而故事和小说恰恰是各种文学体裁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佼佼者。如果说成人文学表现的是成人的心灵,那么儿童文学揭示的就是儿童的内心。
方卫平教授在谈到儿童小说时,将其基本艺术特征归纳为四项:书写和呈现儿童的生活现实、塑造和表现儿童的典型形象、传递和表达儿童的生活愿望、追索和探询童年的精神内涵。这四项艺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儿童故事。换句话说,儿童小说着重于表现儿童、发现儿童。
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能感受到儿童内心深处渴望强大和不畏强权的原始气质,同时看到儿童的原始世界与成人的文明世界之间的冲突;阅读《一百条裙子》,能穿透校园霸凌事件的表层,潜入加害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内心,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与各种无奈。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甚至写出了《孩子的宇宙》,透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破译动物、秘密、死亡、异性、老人、时空和家庭在儿童心灵的密码。
揭示儿童内心
文学表达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儿童小说也一样。每一部儿童小说都是对儿童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揭示。它们从不同侧面勾画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从不同角度提供迎向挑战的智慧与力量。每读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实际上就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也越丰沛。某种程度上,读小说让儿童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化了、多样化了。
阅读儿童小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全心全意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去对话,让小说丰富我们的生命。阅读儿童小说,要避免僵硬的套路化解读。再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只有用心投入其中,方能领略个中滋味。
然而,尽管每一部儿童小说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却也同时符合“儿童小说”这种文体的若干规律。阅读儿童小说,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值得参考,可供入门之用的。那么,如何把握儿童小说的基本读法呢?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这段话为我们指出了欣赏儿童小说的三条路径:内容、涵义和形式。
小说阅读技巧
关注内容,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写了什么?”顺着这个问题,采用5W1H(什么?谁?何时?何地?为何?怎样?)就能把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梳理清楚,把握作品的基本框架。
关注涵义,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写?”顺着这个问题,就会触及小说的主题和思想。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的虚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希望邀请读者思考什么议题?
关注形式,意味着我们会问的问题是——“怎么写的?”顺着这个问题,我们会去留意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谋篇布局、叙述视角、遣词用句和语言风格等。这些形式特点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又如何加强了主题的表现?
值得留意的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提到:“我很反对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对待。”意思是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必定是因为内容需要这样表现。所以,在欣赏儿童小说时,不妨相互观照其内容、涵义与形式,避免陷入为阅读而阅读的肢解误区。
以上所述仅是儿童小说的基本读法,关注的是一般作品都具备的普遍元素。来到不同类型甚至具体某一部的儿童小说面前,则是一类有一类的特点,一部有一部的特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深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