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外观是门面,让人一眼识别,但谁说道场、宗教场所一定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在21世纪,道场建筑和室内设计已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推崇永续发展、环保,让它发挥应有功能。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没有华丽外观,只有朴实空间,同时注重环境教育。
此道场坐落雪州八打灵再也轻工业区,这栋3层楼半独立式灰色建筑乍看之下,或许不会让人察觉是个道场。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说,道场设计遵循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理念,着重环境教育,打造都市心灵绿洲。
对道场而言,其作用不该只是沦为让人打卡或流于表面的建筑物。
圣严法师推动“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提出现代可行佛法实践方法。
常藻法师指出,“创办人说,法鼓山不是一个建筑名字,也不是地名、一座山或团体名称,在哪里实践法鼓山佛法,那里就是法鼓山。”
法鼓山马来西亚护法会在2009年升格为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这间道场设立是由各界人士和志工努力而成,秉持“心灵环保”核心价值,期许通过禅修及教育,实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
道场历经5年筹建,于2019年11月10日开始启用。
常藻法师透露,过去至今,她经常听闻外界问起法鼓山同一道提问,“很多人问我们有多少道场,我说我们目前只有一个,他们继续问,为何不多开几个?因为我们理念不是到处建筑,挂上名字,有自己地方,我们只要有个聚点,来这里可以学习东西,重点是有学到内涵,提升生活,带回去家庭、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好。
“我们不会建那么多道场,是因为好的东西用人的生命传播,而这些东西都不属于我们,我们是受益者,只想有聚点,让大家一起分享。”
活在世间,万物之间唇齿相依,环境和人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常藻法师,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授课形式,人类可从身边环境学习。
“很多人反馈,来到这里感觉心很舒服;你走进来,洗涤身心,在城市里有地方可以呼吸、沉淀,认识自己也不错。”

善用自然光心灵绿洲
常藻法师认为,景观作为环境教育一环,不是为了美观而存在,而是让人走过可以沉淀身心、思考人与环境关系,以及为心灵充电。
道场外观与附近办公楼没太大差别,但屋顶不用瓦片,善用自然光,确保空气流通,进而减少能源消耗。
采访期间,在中午时段,阳光照入大殿,无需依靠人造灯光。
道场建设专职区珊珊指出,团队依循法鼓山理念,建筑内外不采用超过3种用色,且顾及道场是供信众学习场所,不用太多颜色或鲜艳色彩,确保让人能集中精神,平静心情。
她也披露,设计团队以本地人为主,并与台湾法师合作和协调,以构思空间设计。
道场空间规划,以功能为主,分为4个楼层,即G楼设有斋堂、知客处(接待处)和厨房;M楼备有图书馆、会议室和会客室;1楼和2楼分别是大殿和观音殿。
走入大殿,我们可看见《金刚经》名句,还会发现墙上摆放48尊佛像;至于为何数量是48尊,这是机缘巧合,并非刻意设定。
大殿墙面张贴木制雕刻文字,出处来自《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提醒众人勿被心外事物困扰,要有慈悲心和智慧心。
上述字句木雕,是按照圣严法师笔迹制作而成。
此外,道场在空间设计花巧思,绝不浪费空间,易于收纳用具和器材,若不细心留意,难以发现佛坛底下是柜子,或墙面推开后,是用于收纳折叠式架子和坐垫等空间。


舒适空间学佛找到内心平衡
常藻法师忆起在2019年,举办八打灵再也新道场启用典礼前2天,他们接获政府信函,指有关于莎阿南桂莎白沙罗(Kwasa Damansara)占地约半亩宗教地申请获批,得以兴建5层楼高新道场,当时多数人听闻消息都感到开心。
“每个人都希望拿到批准,都在申请,只是不知道是否可以。这个地方开放申请宗教地,该做的都去尝试,但谁也没把握,这么巧,这里(現有道場)启用前2天就收到政府发出批准信。”
她说,过去每当要办活动,法师和善信都面对空间不足,以及志工们需搬动器材或用具等问题,造成不便。
“空间不够,能办活动有限,尤其卫塞节或法会,搬很多东西对志工是负担,现在可以有自己空间,可以办活动。
“以当下需要去规划空间,给大众使用。”
新道场在今年9月下旬举行动土礼,预计于2027年竣工。
新道场内设多功能教室,可用于不同程度次第化佛法教育课程及活动,并有住宿和开放空间,适用于进行长时间修持活动。
作为回馈,新道场也开放场地和资源,供大专院校或其他正信佛教团体举行活动。
区珊珊指出,道场希望能提供大众舒适空间学佛,领悟学中做、贡献道理,丰富生命。

凡事无绝对心怀感恩办事
凡事没有绝对,对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来说,亦是如此,靠近公交站,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挑战。
区珊珊说,旁人得知有关法鼓山提出在宗教保留地兴建新道场申请获批,并比邻捷运(MRT)站,多数人认为靠近公交站,交通方便是件喜事,唯乐的同时需面对不少挑战。
“这片地皮距离捷运站300米,因此有安全考量,我们施工不能影响地基、捷运站结构,建筑所采用技术要注意,不能有强烈震动影响地基,导致建筑成本变高。
“泊车场、建筑范围和边界尺寸要按照当局标准,我们来回到多个政府部门办理申请和跟进,前期做许多功课。”
除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南传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团体也获准在同一片宗教保留地兴建宗教场所,4个团体在施工期需不断积极讨论和协调,考验众人智慧,但幸好所有组织都以和为贵,逐一化解问题。
常藻法师认为,申请成功、取得这块地使用权,这件事和佛法相应。
“这件事,每个人一开始听见靠近MRT都说很好、是好事,但处理申请时需要更多心力,很麻烦,其他单位可能不会遇到这种问题,一般人的反应是,‘为何是我?为何这么麻烦?’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没有经验,一般人对麻烦感到抗拒,我们用佛法来看,面对任何事都没有绝对,没有绝对好与坏,只是当下因缘,我们该做什么就去做。
“其实过程没有太多得失心,在做的时候用佛法心态面对,不被个人喜好、情绪起伏影响,我们就能客观去面对事情。
“碰到这个因缘,你觉得好或不好,本身没有绝对。
“心态;遇到任何事不用太兴奋或沮丧,该做什么就尽量去做,带着感恩的心,所有因缘让我们拿到这片地(使用权)很不容易,过程中投入大量心血,涉及很多人努力和配合。”

做自己主人建设人间净土
常藻法师强调,“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是法鼓山坚守的大方向,那该怎么做?
“提升人的品质,就是让人做自己的主人,现在很多人做不到,所以面对很多问题,不知道自己生命有何意义?不知道方向、什么才是重要而烦恼。
“学习做自己的主人,透过佛法和禅修,我们拿回主导权,让心有力量,想要做就能做到。”
她说,透过佛法和禅修,有助提升人的品质,让人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提升人的品质之余,还要帮助别人。常藻法师说,有人认为帮助别人伟大,但须知任何一人能安然活在世上,都靠别人照顾与成就,人与人之间本该互相帮助,并时常感恩。
“我们生命受益于别人,生命中所学也要和别人分享。每个人都互相需要,本来我们靠别人帮助,当然要回馈给每个人。”
她也说,在佛教,净土未必只存在于西方极乐世界,“所谓净土是没有烦恼的地方,如果能提升人的品质,此时此刻此地就是人间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