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石静远的《汉字王国》,书中提到那些清末民初处于历史风口的社会精英,被时代剧变裹挟,怀揣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奋力投入推动语言变革。比如“官话字母表”的制订人王照,在方言纷杂的中国,他“建立一种共同语言,解决了南腔北调的杂音困境”,让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听懂彼此在说些什么。又如“中文打字机之父”周厚坤,殚精竭虑设计了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旨在推动当时知识与资讯传播滞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虽然“量产中文打字机”的理想无法由周厚坤亲自实现,但意图解决传统活字印刷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不拆解汉字部件而设计出一台便携式打字机后,已让他在青史上留下名字。
周厚坤是第二批庚子赔款的留美生,带着自己发明的第一台中文打字机回国时才二十七岁。与他同批的留学生中,还有后来声誉卓著的知识分子胡适及赵元任。

精英的妒忌
在《中文打字机与美国(一九一二)》一章中,周厚坤在因发明中文打字机而即将声名鹊起之际,遇到了一位竞争者祁暄。祁暄同样是留美中国学生,他使用一套完全不同的设计原则去想这台打字机,以汉字的偏旁部首拼合汉字,试图打破汉字作为独立单元的限制。两人几乎同时推出中文打字机,并在中英媒体上备受瞩目。尽管周厚坤可以选择忽略这位竞争者,以独享大众的关注,但他的家学与修养使他最终还是在发表于《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文章中提到了祁暄的发明。然而,周厚坤也同时指出了祁暄设计中的不足,这让对方心生不满。
面对竞争者、面对他人成就,我们无法回避人性之中自私及嫉妒的一面。就当时的情境而言,作为“首创”及“第一个”,任何创新者所能获得的荣誉、关注和资源是非常巨大的,这份荣誉感足以抚慰他们为研究投入的大量心力。面对与自己理念截然不同的竞争者祁暄,周厚坤当时经历的挣扎可想而知。无论多么理智,人性的弱点依然会不时浮现。人与人之间交锋时的行为,以及在面对竞争时所展示的克制,体现的正时一个人的学养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