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社会上人和人交往,都从打招呼开始:你好,我是来自XX的XXX。
这种情况下,若是在名字前面,有一、两个大马官方勋衔,一来可彰显身分、抬高身价;二来可让接下来的社交谈话更加顺利流畅。
上流饭局、政治场合中,有了“Dato/Datuk”勋衔是张“贵宾票”,如果层级更高,那么越发受人敬仰;偶尔整个交际场合,都靠声声“Datuk”、“Datuk Seri”、“Tan Sri”等,来串联及带动流程。
![](/public_v3/resources/images/Membership-Banner-text.png)
![](/public_v3/resources/images/check-circle.png)
![](/public_v3/resources/images/check-circle.png)
![](/public_v3/resources/images/check-circle.png)
![](/public_v3/resources/images/check-circle.png)
都说马来西亚的勋衔之多,几乎泛滥成灾,但其实除了“拿督”门槛较低之外,再之上的勋衔入手较难。
在我国,能当“拿督”的,最主要来自3个群体:政界、商贾、公务员,前者有权、中者有钱、后者则服务良久,这3个群体若不被册封,那这勋衔也没人可拿了。
不管是有权有钱,有服务有贡献,只要受封者不是太过极端的负面人物,谁拿“Datuk”小老百姓如笔者,一般都不会有什么不满,因这是我国各州王室、州元首等的权力。
在以前大马华裔政治力量分散的年代,一般上都是打赢选战、当上YB后,接下来就该受封“Datuk”,被誉为是当政三部曲。
政绩重中之重
如今虽然华裔“Datuk”泛滥,但华裔政治人物的“Datuk”却稀缺,这固然是一些政党基于党规限定,在职政治人物不主动受封的缘故,但先例早已打开,接下来某党的YB Datuk,怕是只会越来越多。
其实,都当上YB了,有谁不想也拿下“Datuk”过过瘾?毕竟没当YB的,也早就当“Datuk”了,若打赢和打输的在外见面,赢者只是“Mr”,后者却有“Datuk”,那么可能双方都处于尴尬位置。
承蒙选民大力支持,让一众YB们当官,当官的有了面子就不要“漏气”,有得受封“Datuk”,可大方接受。
党元老为党奉献几十年时期,什么勋衔都不要,结果退休后一跃三层高,直接跳过“Datuk”受封“蛋四粒”了;反正早拿晚拿都还是要拿,那么大大方方接受,不是很好吗?
也许YB们忘记了,选民看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而不是头上那飘渺的勋衔。再说一次,YB们听清楚,最重要的是政绩!是政绩!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