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电影票房总收进一步滑落,除了《九龙城寨》有破港币一亿的辉煌,其他的都乏善可陈,现在就期望本年度的话题作《破.地狱》来救市。
港片在本土失利后,一度依赖与中国合资拍大成本制作生存,开始几年还奏效,可惜过后多年仍倚靠昔日明星效应以及特技爆破作招徕,对两地特别是新世代观众来说,已逐渐觉得缺乏新鲜感,形成两头不到岸,两地票房也开始罕见佳绩,就算是资深巨星主演的影片也大受冷落,从业者更面对严峻的压力。
不过香港电影人永不言败的精神一向令人钦佩,就是面对如此困境,仍努力不懈的想杀出一条生路,曾执导周润发主演的《别叫我“赌神”》的潘耀明新作,就集合了新旧名演员如刘德华、莫文蔚等强大阵容,打着开创香港灾难电影类型的旗帜推出,也在近期成为影迷们的眼球焦点。
其实大家都知道“灾难”电影并非什么新鲜题材,过去好莱坞此类电影层出不穷,半个世纪前更一度成为拍摄主流,而这部香港首创灾难片标榜以辐射灾难作为主题,并且有着多位当今知名演员参演其中,呈现出其大片格局,但纵观此片,只觉得虽然拍的充满娱乐性,制作也算严谨,视觉效果亦够震撼,可惜故事剧情欠缺新意,只是部合格的娱乐片,无法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要是香港电影的拥趸,在看《焚城》时都会轻易觉的它是《十万火急》、《救火英雄》再加《寒战》并混合《风暴》的鸡尾酒,它重复了前两部片子中消防员奋勇熄火救人场面,然后加以放大令场面更逼真激烈,在戏剧效果上它企图重现《寒战》式“互抛官阶”效果,让政府高官们争持不下,在声势上则仿效《风暴》中全城面对危机,人民恐惧等方式推进剧情的发展。
故事架构上以高层开会、前线救援双线并行,是循规蹈矩紧守类型片“生存牺牲,求财求利”司空见惯模式,但问题出在人物之间的牵绊与张力太过刻意,最后的“人为非天灾”的申诉,也不过藉以衬托出主角大义凛然救世英雄形象,有点虚假。
事实上《焚城》虽然主题是核灾,但主戏着重于消防员的救火或拯救伤者戏分,那种遇到意外危机突出影片的张力,凸显消防员的合作团结精神及兄弟情谊才是打动人心增添整体观感的重点主因。不过其营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危机感不懂节制,反而变成累赘沉闷,尤其压轴更莫名奇妙要几个人一同牺牲,过分贪心反分薄了应有的危机感,更令漏洞凸显。另一瑕疵是看着一群消防员冲来冲去,人人角色面目模糊、难以记住到底谁受伤、谁牺牲,只有一群熟识的香港演员担演,观众才会知道他们彼此的关系与官阶。
总的来说,《焚城》反映出香港电影人的翻身努力及尝试,只是可观,有如一杯可口的鸡尾酒,见过喝过就算,不会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