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已年过五十,他先是从商,之后到台湾发展,数年内不仅做出了一番成绩,也顺理成章地留台旅居。可没想到,近几年他突然整个人变了,就因为他经过一次“朝圣之路”的体验与领悟。
其实之前,有位香港好友也走过一次“朝圣之路”。这位朋友是香港顶尖时尚设计师,当他走在朝圣路上,会隔不久就把沿途风景及感触贴在社交媒体,并写下自己的体验。我看了是好生敬畏。独自一人,从早走到晚,走到鞋破,走到形神皆疲,四周除了一片片无边无际的草原,眼前就是一道遥远延绵的路。当年这位香港好友,去走“朝圣之路”多少是因为刚不久从癌症边缘把一条命抢回来,因此这朝圣之路也就带有点感恩意义,但现在这位旅居台湾的友人,却并非这些原因,纯粹是觉得“要完成一次自己的跋涉”。
我是带着敬意的。因为我完全知道那个孤身上路的感受是怎么一回事,背包时代的我,何尝不是常常四野无人,茫茫天地间就只有自己跟自己在一起?
其实,是否带有宗教因素已经无关重要了。与其说这是一道朝圣之路,倒不如说这是朝往寻找自己真我的一次考验,朝圣之路其实有好几处,每处都两三百公里,每天走一二十公里,夜间就在沿途驻扎的朝圣之路定点寄宿。
寻找自我
这不仅是考验人的生理体力,同时也是神智、心态、悟性的考验。一个人假如能这样在十多二十天里跟自己角力、交涉、对话、妥协,肯定是一生人里最难得的自我寻觅——假如做得好,甚至是一次自我救赎——这是天天掉在大都会摩登文明主流价值里无法去想像的事,多少人生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生存规则里而致人们无法真正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有暂时离开制度与规则,到一个可以真正感受自然各种暗示的大空间里去,那么我们才会确认自然与我们的关系,并且去思考我们自己的存在。
路上,看看自己被石头刮花的手,风吹的皱纹,一天里没说上几句话的干唇,胸膛里却是浪潮轮番起伏又轮番平静的心……
在每一处停留的驻站里,当每一次在留宿表上填上自己名字……
那个“我”的真正的感觉,会让你慢慢衡量出自己和名字之间的距离。
记得当我那次站在南美洲依瓜素大瀑布前,我感觉自己就像整个人重新被洗礼一样——洗礼纯粹只是形容,与宗教无关——那年我四十五岁,能够感悟出自己活着的意义也并不算太迟,多年背包,处处跋涉,也曾经有过一段各处杨梅一样花的厌倦感,我也曾经走到整个人变得肃杀无情,就幸好,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南极洲末端的火地岛,还有依瓜素瀑布,就在上述这些地方,我真正地顿然开悟了,只是要走到地球另一面的南美洲去,我的“朝圣之路”算是远了点。
我这位旅居台湾的朋友,现在致力于鼓励大家出发,朝往自己人生的“朝圣之路”去,他办讲座,他帮忙做筹划的工作,反应极好,当然了,台湾本来就是一个人心充满感性的地方,要提醒大家注重身、心、灵的进修并不困难。
我回头再看看一些每天仍把自己掩埋在利害与物质交换的社会,这些人性游泳池,里头都已经置入了太多的氯,是消毒了,但因为习惯了也就麻木了,人们都在重复着游戏规则与固有观念,却也不打紧,也并不是很多人会意识到自己必须游出来,才能真正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