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大讲堂 > 评论

陈钰莹

走出莹幕

文 文 文

陈钰莹:在地狱给你开门的人

随着《破·地狱》人气高涨,面子书上几乎被子华神那句经典对白:“唔止死人要超度,生人都要破地狱”洗版。身为编剧,我从剧情以外看见另一种共鸣,忽感编剧也有很多地狱要破。

一部电影,从故事到角色都是编剧捏造的假象,但电影讲求的却是真实感。殡葬行家会用专业的视角,审视真实的还原程度,家中置办过丧礼的观众,也会在电影里寻找情感连结。《破·地狱》之所以能获得不俗票房,社会大众起共鸣是其关键。如何制造共鸣?“真实”是基本条件。

拍摄行业常说“时间即金钱”,“执生”是本地编剧界代代相传的口号,过于较真并非行业推崇的文化。于是,我入行便被教育凡事取巧,“聪明”地写,取巧地回避关键,别浪费精力做田野调查自找麻烦。懵懵懂懂的年代,我就像Hello文听从祖师爷的劝诫,将女性视作污秽之物一样,取巧地走了一段路。后来,我稍微累积了一些写作心得,开始质疑这样的“传承”是对的吗?

卑微不已

红磡是香港的“白事街”,导演在采访中透露,做田野调查时,走遍红磡大大小小的寿板店,结识了无数殡仪业者,因此,他看过许多先人入殓化妆,认识了行规。站在我的观点,编剧兼导演陈茂贤的这趟走访,对于电影的真实还原后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破·地狱》并非笼统地拍摄捡骨及入殓的场景。电影的好成绩,无私分享的殡葬业行家、丧亲家属都该居功,他们参与的部分对于作品的成败,举足轻重。


最近我做的案子,恰巧也与殡葬业有关,这段期间我走访过广东义山,曾向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求助,甚至与喃呒师傅混成为朋友,在羽化苑坐了几个晚上,看破地狱的超度法事。经历了这些,我确实能理解编剧“祖师爷”为何告诫后辈田调是苦差,可免则免。毕竟这路上并非所有人都乐意为你敞开大门,无条件付出时间与精力同你分享。

编剧做剧本开发,与专题记者做专题采访看似性质相同,都需要做大量资料搜集,但有别于记者的无冕皇帝身分,我们做田调时都卑微不已。编剧无法承诺受访者获得任何好处,没有见报机会,也没有金钱上的回馈,人家又不欠你的,何必浪费青春?

作品能否在经历一切后被“超度”,最后获得亮眼成绩尚且言之过早,但我真心感激所有萍水相逢,却乐意与我无私分享的好人。若说田调是每个较真的编剧必受的苦难,这地狱有热心的人陪着走一趟,不苦。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陈钰莹

走出莹幕

相关文章

会员文|陈钰莹:让下一个无助者看见光

陈钰莹:外国月亮真的比较圆?

会员文|陈钰莹:键盘侠是这一届奥运的主角

陈钰莹:三观会过时吗?

陈钰莹:编剧界也有潜规则?

陈钰莹:别把小孩养成下一个霸凌者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