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的两件新闻,再次揭示政治及政客在公共事务中,倾向以宗教与种族作为政治操作的主要工具,而忽视基本人权与司法正义。这不仅损害公众对政府和司法体系的信任,也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与分裂。
首先是教育部接待塔利班教育部代表团的事件。塔利班政府因剥夺阿富汗女性受教育权利,而备受国际谴责,甚至被指实行性别隔离制度。
然而,教育部却选择与这样的政府官员交流,虽然教育部之后为了回应林冠英质问,申明我国在女性教育权利不应被剥夺的立场坚定,但教育部接待塔利班教育部的举措,不仅让马来西亚在人权议题上显得暧昧,更让国内外质疑:这样的会面是否在默许塔利班的政策?
马来西亚作为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并存的国家,理应以公平与正义为基础,捍卫普世教育权利。然而,这次的外交行为,却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政治算计”的阴影,似乎更注重迎合某种宗教情感,而非彰显教育公平与人权原则。
其次是国盟选择援助导致致命车祸的肇祸司机,而对受害者家属的关怀却缺失。行动党主席林冠英直言质问:“为何国盟不帮助受害者家属?他们也是马来西亚公民。”这一事件突显马来西亚政治中深植的种族与宗教偏见。
非模棱两可试图迎合
一方面,肇祸司机因其背景受到某方同情与援助,而另一方面,受害者及其家属却被忽视,仿佛他们的生命价值可以被轻易抹杀。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不仅违背司法正义,更撕裂不同族群之间的信任。司法制度的公正性被政治操作掩盖,而政客则利用这些事件,进一步巩固其在特定选民中的支持。
这两起事件的共通点在于,政党与政客将宗教与种族作为政治操作的核心,而人权与司法正义被排除在决策考量之外。教育部与塔利班会面的行为,反映了政府对普世人权的冷漠;而国盟选择支持肇祸司机的行为,则揭示司法体系在种族政治下,可能面临的干预风险。
这种以宗教与种族为主导的政治操作,短期内或许能巩固政党在某些选民群体中的支持,但长期来看,却将为社会埋下更多分裂与冲突的种子。
我们必须追问:这样的政治文化为何能够持续?答案不外乎政客的短视与选民的被动。部分政客深谙宗教与种族议题的煽动性,利用这些议题挑动选民情绪,以掩盖自身施政无能,或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许多选民因教育与信息获取的局限,往往无法看穿这些操作背后真正目的,最终成为这一政治生态的受害者。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马来西亚的未来,不应仅仅依赖宗教与种族的标签,来划分政治立场。我们需要政党与政客更关注国家治理、司法公平以及对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尊严的维护。
教育部本应借助与塔利班的对话,明确表达对女性教育权利的支持,而非模棱两可地试图迎合某些宗教情感。同样,国盟也应将对受害者家属的关怀摆在首位,而非选择性地偏袒某一方。
社会公正与司法独立是国家繁荣的基石,而非宗教与种族偏见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更有担当的领导人,以超越宗教与种族的视角,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只有当政治操作不再以狭隘的宗教与种族立场为核心时,马来西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存的国家。